读《汉朝的那些事儿》有感

读《汉朝的那些事儿》有感

张长青

最近我读了《汉朝那些事儿》一书,书中描述了汉朝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从秦末刘邦起家写起,到建立西汉王朝,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往事让人惊叹不已,一段段曲折离奇的历史让人啧啧称奇。

书中描述刘邦出生于今天的江苏徐州沛县,所以人称沛公,秦朝末年进入壮年的刘邦通过地方官吏考核做了当地泗水亭长,由于为人洒脱,不拘小节,疏才仗义,用今天通俗的话说,就是胆大脸厚,无赖一枚,喜欢劫富济贫、交朋结友。当时刘氏家族到了刘邦父辈那一代,由于天下动荡、社会变迁,已经家道中落,由贵族官宦人家落为平民家庭,刘邦也因此也沦落为一介平民,他四处游荡,不事稼穑,闲游海逛,家人和族人很不待见,常常鄙视看不起他,但是他毫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结交一帮“铁杆兄弟”,到处招事惹非,引起官员的不满,在秦末动荡年代,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刘邦善于揣摩和笼络人心,抓住机会,号召贫民揭竿而起,和西楚霸王项羽的起义军分头行动,首先推翻摇摇欲坠的秦朝统治,后来又和项羽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终于登上权力的巅峰,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帝国大业。

纵观刘邦发家史,主要是善于用人,从一道起事的萧何、到中途入伙的张良、韩信、陈平,每到关键时刻,都有能人相助,化险为夷,纵观其一生,萧何自始至终辅佐着刘邦,帮其成就帝业。萧何追随刘邦一生,忠心耿耿,殚精竭虑,在危急时刻,不但帮助刘邦厉兵秣马,积蓄实力,而且帮助刘邦出谋划策、招兵买马,是刘邦智囊团核心人物。

起初刘邦起家的时候,遭人奚落,四处碰壁,时任秦国主吏掾(相当于今天的县委组织部长,负责县级以下地方官的任免)的萧何,对刘邦非常看好,极力推荐,排除异己,让刘邦当了家乡泗水亭长(相当于今天乡镇派出所长),在萧何的帮助下,刘邦破了几期令人佩服、较为服众的地方案件,很的人心,加上刘邦本人胆大心细,在公元前209年领着囚犯徒步去临潼服役,因途中不少囚犯逃亡,刘邦怕交不了差而招致杀头之祸,就索性带着剩下的部分囚犯逃匿到今安徽芒砀山斩蛇起义,势力不断壮大,后来听取萧何的建议,返会沛县,用计谋杀了沛县令,最后力量越来越大,攻入秦都咸阳,招纳秦王子婴投降,听取萧何建议,安抚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深的民心。同时他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西楚霸王相比,还不能算是强大,必须隐忍积蓄力量,并寻找机会,他抓住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优柔寡断、乱杀无辜的弱点,以退为进,退回汉中,韬光养晦,养兵蓄锐,招纳贤才,体恤百姓,在萧何的引荐下,得到了在楚王项羽身边的猛将韩信,礼贤下士博得谋略奇才张良加入,后者帮其看破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意图,使刘邦设法迅速脱身,后来利用项羽猜忌心理,照谋臣陈平的建议用计谋离间了项羽和谋士范增的关系,使项羽一步步走下坡路,实力不断削弱,反观刘邦,在汉中与民休息,赏罚分明,法令严格,爱才如命,先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后有韩信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使刘邦实力越来越大,一举灭掉项羽,为统一大业扫清障碍。

在众所周知的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对西汉的建立有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这一帮深谋远虑、能征善战文臣武将的辅佐和加入,就不会有刘邦的天下。正如刘邦后来亲自所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给馈饷,不决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由此可见,刘邦之所以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成就一代伟业,与其知人善任,善于纳谏是密不可分的,在几次关键时刻,听从身边谋臣的建议,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度过难关,不愧为大汉的开拓和缔造者。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记录着过去,启示着后人,刘邦之所以能成就霸业,看似偶然的天意,实则蕴含着历史的必然,在动乱的年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向背关乎着局势的走向,时势造英雄,时代需要英雄的引领,但是也要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需要,取得民众的信任,最终领导民众,取得胜利,开启一个新的王朝。

汉朝距今过去已经两千多年,但是它给我们后辈留下了不可磨灭、难以忘怀的民族记忆,汉中、汉族、汉语、汉字、汉服都和汉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今天国人的内心深处仍能够寻到汉文化的踪迹,它展现着勤劳质朴、侠肝义胆、重情重义的国人秉性,从中也彰显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汉朝的那些事儿》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