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巧玲
这几年里,每当我在不同的场景下目睹別人家的“全家福”时,总有一种隐隐的痛楚,尤其是对父母居C位,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大合照有点羡慕不已。
今天是农历壬寅虎年十月初一一一一寒衣节。爸爸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每逢寒衣节,我们在家的儿女都会置办香蜡、冥币、冥衣,带上时令蔬菓珍馐,去公墓的爸爸坟前祭奠献花,捎去思念,寄托哀思。让另一个世界的爸爸知道,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忘记他,永远爱着他、想念着他!
今年的寒衣节,天气阴冷,下着小雨,因疫情肆虐,所居城市封控居家静默,不得外出祭祀,心中分外伤感,情不由己地又一次想起那张留下永久缺憾的“全家福”。
那是爸爸在人世间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2014年春节。爸爸因心脏病住院,我们姐弟三家人齐聚汉中。爸妈养育我们姐弟三人,长大后各自在不同的城市生活,成家后很少有全部聚齐的时候,因此也就没有机会照一张真正的“全家福”。在爸爸的病床前,我提议照张全家福,就把随身携带的照相机交给同病房一个正要匆匆离开的陪护,请他帮忙给我们照了一张集体合影,谢过之后,我们又照了好多组合照片,有爸妈之间的合影,爸妈和我们姐弟之间的合影,爸妈和小辈儿们的合影,一家人沉浸在愉悦的欢乐中,照片定格了一张张笑脸,记录下了温馨的瞬间。爸妈尽情享受着这欢心的高光时刻。当时谁也没有在意,从医院回到家里后才发现,那张唯一的全家福,爸爸的身子被遮挡住了,整幅照片唯独少了爸爸的身影。
不过,大家都认为84岁高龄的爸爸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语言风趣幽默,走路轻快不拖沓,腰板儿笔直又挺拔,他患心脏病房颤多年,这次只是在医院调理打个吊瓶,生活也能自理,日月长在,以后再补拍一张“全家福”就好了。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一念之差竟然成了终生的遗憾!这一次相聚竟成了父女最后的诀别。就在大家各自回去一周以后,已经出院回家休养的爸爸竟毫无征兆地猝然离世。噩耗传来,天昏地暗。再见到爸爸时已经是阴阳两隔了……。
我的爸爸1930年出生在动荡年代的河南省一个贫困家庭,抗战时期蒋介石扒开花园口,老家成了黄泛区。1942年惨绝人寰的河南大饥荒中,年仅12岁的爸爸跟着爷爷奶奶一起裹入了向西逃亡的难民人流中,个中遭受了什么样的苦难他从没有向我们提说过。只是在1989年的时候,我八十多岁的姥爷独自从河南老家来陕西看望他唯一的闺女(我妈)和女婿(我爸),在家里翁婿俩聊天时,说起了那场劫难,爸爸竟然流下了辛酸泪。我很诧异,在我的印象中爸爸是个非常坚强的人,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他,更没见过他因什么事情掉过眼泪,就连1975年爷爷因病去世,收到老家发来的电报,爸爸强忍着悲伤,也没见流眼泪。这次是我第一次看到爸爸软弱的一面。“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这个刚强汉子的眼泪也惹得我跟着泪流满面,唏嘘不已。
冯小刚导演拍摄的反映这场民族灾难的影片《一九四二》,真实地展现了当时那场逃难的惨状,爸爸无缘重见当年的场景,那是他心中一道结痂的伤疤,揭开了,他的心会流血,会痛不欲生。在爸爸离世后,我代替父亲观看了这部电影,在逃难的人群中,我仿佛看见爸爸幼小瘦弱、挣扎跋涉的身影。我噙着泪水目睹了一回当年的人间悲剧,身心极为震撼。我理解了当年爸爸那辛酸的眼泪,那是任何坚强的毅力都无法抑制得住的。我慈爱的爸爸,在小小年纪就遭受了流离颠沛的苦难。时常让我惊诧十多岁的小孩是怎样跟着大人一步步走过那漫漫长路的?历经千难万苦来到陕西西安,爷爷奶奶定居下来都从事着苦力讨生活,爸爸去工厂当童工,受了说不完的苦。到了解放后,爸爸在西北大学参加了工作,当过学校校警,给时任校长侯外庐先生当通讯员。一个浓眉大眼、相貌英俊、品行端正、机灵好学的青年,深受校长及其夫人的喜爱,送他去专业学习班学习深造,提高文化水平,后又推荐到陕西省科学委员会去工作,悉心提携培养他成为专业人才。大约十年后,生性好动,热爱机械的爸爸黏着校长非要学开车,拗不过他对汽车的热爱,只好送他到西安市公交公司学开汽车并在那里工作。后来,陕西省森林工业管理局成立木材运输大队,从西安市抽调驾驶员支援国家基本建设,运输木材。爸爸就来到了林业单位,辗转来到陕南汉中地区,在这个行业工作了一辈子。
爸爸是个普普通通的工人阶级中的一员,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当了一辈子的汽车驾驶员。他喜欢开汽车时的那种自由和洒脱,他敢于翻山越岭、爬坡越涧的蔑视困难,风驰电掣的谨慎前进培养和造就了完美人格品德。让他在办公室从事管理工作,他感觉不自在。即使常年行驶在坑坑洼洼、弯弯曲曲、路况很差的林区便道上,他总是乐乐呵呵的,一辈子谨慎敬业,平平安安地没有出过任何交通事故,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俗话说:骑马坐轿三分险。他平安驾驶平安车,这是智慧、性格、技术诸多方面至高无上的徽章!现在我揣测,爸爸当年喜爱并选择汽车驾驶员这个职业时,一定和他童年饱受长途跋涉之苦有直接关系。德高望重的爸爸待人温和、勤劳善良,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每当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林区跑车,路上遇到背着背篓的山民蹒跚前行,他顿生恻隐之心,只要车里有空位子,他都会把车停下捎人一段路。很多时候,跑了一天的车,晚上刚回到家里,遇上单位职工或家属生病,他都会按程序批准后,立即开车把病人送到当地医院。这样的小事数不胜数。即便好心助人被欺骗也不改与人为善的初衷。那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需要凭粮本定量买粮的年代,有年深秋的一天,林区里已是寒气袭人,爸爸到林区拉木材,看到一群民工断粮了,陷入困境,民工头向他诉苦,爸爸见这些人可怜,回到家就说服我妈从我们家的粮本上买了一百斤结余的大米送到工队去,民工们很是感动,信誓旦旦地说等买到粮食如数归还。后来这群人偷偷跑了,粮食也就无人归还了。老妈埋怨他善良过头了,爸爸却说,谁没有个落难的时候呢?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给他们吃了,咱们也算是积德行善呗!
爸爸爱好十分广泛,尤其喜爱体育运动。年轻的时候出车回来,时间早了,不管多累,他都会在篮球场上大显身手。即使到了古稀之年对拳击运动还很痴迷,对历年世界拳王如数家珍。遇到拳王争霸赛,电视机必须归他一人所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凭票买的彩电,爸爸就说是为了看体育节目买的(这当然是爸爸说的笑话)。爸爸更是个不折不扣的球迷,世界杯、欧洲杯等足球比赛期间,他也是黑白颠倒充当忠实的观众,他能痴迷到仿佛是置身在球场上,腿脚会随着比赛不由自主的踢动。
爸爸很关心国家大事,爱看报纸,总是买些报纸在出车途中停留的间隙看。我经常取笑他,到底是从西北大学里出来的“知识分子”,他呵呵地笑着,说生不逢时,但要培养儿女们好好上学读书。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海峡两岸》是他每天必看的电视节目,聊到时事政治,爸爸思想很是敏锐。他文化程度不高,没上过多少学,但写的钢笔字很正规,许多生僻字比我们认得都多。爸爸说话诙谐幽默,高兴时候还有模有样地唱几句河南豫剧和流行歌曲。我们家境一般,但总是充满轻松愉快的气氛。记得我退休之前,老公在外地工作,爸爸怕我一人孤单,坚持让我住在家里,早上我还赖床没起来,老爸和老妈就来到床前陪老闺女说话聊天,这温馨的一幕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终生难忘的甜美的回忆。爸爸在世的时候,我们父女表达感情十分含蓄,虽有撒娇,从没说过爱爸爸这样的话语,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怨恨自己,“小棉袄”不暖心呀!但是我对爸爸的爱是埋藏在心底的。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父母的爱是伟大无私的。谁都无法预测“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我们与父母之间没有永恒的陪伴。一次分别可能就是永远。错过了,就再也没有弥补缺憾的机会了。
那张,不完整的“全家福”,至今珍藏在我的相册里,每每看到它,心里就会一阵悸动,今生已经没有机会弥补遗憾了,祈求来生吧!有位长者劝慰我说:那是冥冥之中的天意,父亲已经提前悄悄离开他挚爱的亲人了!
爸爸,您给我留下的精神财富用之不竭,您赐给女儿的爱比山高比水长,来生我还做您的闺女,到那时,我们一起照一张完完整整的“全家福”,不再留下遗憾。爸爸,您一定要答应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