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把自己作为方法》02-大众的思考工具 凸显自我,作为更多对话的基础

## Q1:为什么喜欢访谈;国内学者总体上不太流行;

答:1.用中文整理思路,对我自己来讲是一个学习过程。

2.在访谈的时候我们不能用学术的语言,说的话都比较实在,是不假的话,也是我已经想得比较明白的话。只有想明白了,才能用大白话讲出来。把模糊的想法清晰化,能够用直白的语言表述出来,需要很高的造诣,所以访谈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3.更重要的价值是互动。通过访谈能够跟现在的年轻群体交流,这个太重要了,让我听到一些声音,看到一些正在发生的变化。变革,不一定是革命性的大变革,我们所处的每一刻都可以是历史的拐弯点,都蕴含着多种变化的可能。怎么去理解、把握这些拐点,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 P2:【关于工具】

我感觉到年轻同学渴望有一些工具来帮助他们思考、探索,他们这个愿望非常强,而且今天他们需要的工具跟以前的工具不一样了。【专业工具】以前,有工具来分析和设计经济运行、社会资源再分配、城市规划等等可能就够了。那是典型的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工具。这些专家式的工具是以前推动变化的主要途径。【大众思考的工具】今天的社会不一样了,我们有社交传媒、平台经济,年轻人受教育的水平空前提高,我们需要的是大众的思考工具。这个工具不是外在的,像一台电脑或者手机,我可以给你;而是要放到他们脑子里面,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去发挥。他们也一定要改造这个工具,或者在不适用的时候把这工具完全抛掉,再造一个。作为一个社会研究者,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就是做这样的思考工具的孵化器。我不能给你什么,我只能激发你、提醒你。原来那种专家告诉群众的模式要改变。

## P3:【宽松】【开放】【世界性】【紧张而自律】

毕业离开中国之后,项飙老师就是在这样一个宽松、开放、世界性的环境中工作,过着连绵、紧张而自律的精神生活。这和他的牛津校友、哲学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的信条一致,他始终认为“语言和思想是相携而行的”,也如伯林所欣赏的法国知识分子雷蒙·阿隆(Raymond Aron)所言,“对话的社会是人类的关键所在”。谈话作为载体,人类学作为中介,乡绅作为思想资源,自我作为方法,这些总体性的线索也随之清晰,一本书的骨架终于接近成形。

# Qu4:【凸显自我,作为更多对话的基础,从而更有效介入社会】

但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理清了原本模糊不清的方向,找到了观察与反思的位置。“自我”不再是一个自足的概念,而是一个可以检验的命题,在不同的层级和权重上,取不同的分寸和距离,而不止于一些抒情或模糊的话语。把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和现象重新问题化,经过思维的整理之后,再放回经验的抽屉。其间充满了意外的发现和共同的探索,以及不多的沉默时间,我第一次意识到,有些沉默只是思想在拧紧。作为结果,“自我”在很大程度上被凸显了,其中包括那些我们自觉展现的部分,也包括不自觉的流露,这是《把自己作为方法》的题中之义,是更多对话的基础,可供读者讨论和批评。但展示自我从来不是目的,甚至可以反过来说,这本书的目标之一正是把这个概念从利己主义的泥沼中解救出来,揭示出原本就附着其上的历史脉络和社会关系。这本书更具体、更内在的对话对象,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人,比如学者、艺术家、学生,以及从事其他职业但一直保持读书和思考习惯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因为我们谈话的线索之一始终是知识如何更有效地介入社会,而项飙老师的学术风格和行为方式,他对人类学的创造性运用,对80年代“文化热”的批评,都是在知识分子关怀的基础上对这个传统的主动反省。在新的技术条件和社会结构中,他释放出的转型信号,正是新一代知识人施展自己的想象和行动力的起点。

## Qu6:【涉猎般的决心】【思想与实践】【创造周围的小世界】

我和项飙老师一样,也是在北大接受大学教育,之后进入媒体、出版和书店领域工作,一直在书写的传统之中,并且相信公共精神。努力跟上谈话的节奏,对我来讲是一次如饥似渴的学习。项飙老师示范了一个不知疲倦的思维进程以及对沿途遇到的问题有狩猎般的决心和精确,我也据此训练自己,在思想和实践之间来回摆渡,参与创造周围的小世界。具体到工作上,这次访问更新甚至重塑了我对媒体工作的想象,它终于冲破了虚荣和短视的天性,摆脱了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找到了一种平衡、持续的热情。

yadoo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把自己作为方法》02-大众的思考工具 凸显自我,作为更多对话的基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