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丽 的 梵 静 山(一)
文/储永红(江苏)
(1)
梵净山,它是贵州最独特的一个地标,是我国西南地区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佛教名山, 灵气十足、修身养性、返璞归真、令人遐思神往的人间仙景。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海拔2570.5米,总面积为775.14平方千米,遗产地面积402.75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千米,系武陵山脉的主峰,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是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变为陆地的古老地区。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五大佛教名山,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
1986年,梵净山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称号,同年被联合国授予“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国十大避暑名山,201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
(2)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梵净山佛教开创于唐,鼎兴在明,明万历所立《敇赐碑》将梵净佛山誉为“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的“天下众名岳之宗”。宋代,佛教已正式传入梵净山。北宋初年,在该山西麓的思邛县兴建了贵州省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
《印江县志》云:“西岩寺……宋时建。”
《思南府志》云:“西岩寺,在印江县西五里,宋时建。”
《贵州名胜古迹概说》云:“西岩有寺,宋迹也。”
西岩寺建于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历代多次重修,是贵州境内一座有1000年历史的古寺,实为梵净山佛教的祖庭。
明初,明朝政府在梵净山地区开采朱砂与金矿,派有官员督办。由于梵净山风光神奇,佛教于是兴盛起来,成为僧众向往的“梵天净土”,故正式得名“梵净山”,重修西岩寺外,还修建了天马寺等寺庙。到两百年后的明万历年间,梵净山因有“古佛道场”而被称为“古迹名山”。贵州巡抚郭子章撰《黔记》,载梵净山云:“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可比天台。”明末浙江诗人谢国梗抗清失败后,隐居梵净山,便自号“天台逸人”。
明万历二十七年,贵州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祸及梵净。万历四十六年,梵净高僧妙玄和尚奏请明神宗重建梵净,使梵净山形成了“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六大脚庵,环山四大古寺”的格局。梵净山因惠沾皇恩,遂名震宇内,香火盛极一时。
明万历、清康熙年间,两次敕封梵净山并重建,要求官府保护梵净山,皇庵天池寺被敕名为“护国寺”,成为梵净山最大寺庙。梵净山佛教重新鼎盛,与西南佛教名山峨眉山、鸡足山成三足鼎立之势。
康乾之世,梵净山除扩建明代“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另将“六大脚庵”增建至“四十八大脚庵”,构成了庞大的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 “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
嘉庆元年,松桃苗民首领石柳邓与湘西吴八月进行“乾嘉起义”,义军余部在梵净山地区坚持达12年之久。道光年间,梵净山第四次重建。
咸丰五年,贵州爆发“咸同大起义”,铜仁“红号军”首领赵子隆在梵净山三角庄建立根据地。光绪元年,太平天国军余部刘胜扮清军,持枪入山,赶杀僧尼,四处劫掠。
光绪五年,梵净山环山五属团练合编为“松桃协左营练军”,新任贵州巡抚岑毓英亲往率军督剿刘胜,次年肃清刘胜。镇压“红号军”及刘胜后,梵净山遭到严重破坏,满目疮痍。
为加强防范,巡抚岑毓英奏请于皇庵护国寺建“都司衙门”,称“护国营署”,对梵净山实行长达30年的军管。“两县一都司”的设立与调整,有效防止祸乱再起,保证了梵净山正常的朝拜活动。
光绪六年起,在严密军管下,岑毓英令隆参和尚主持重建梵净。皇庵承恩寺重修一新,光绪二十二年前后,梵净山第五次重建结束。
在历史的长河里,梵净山曾多次遭到破坏,但他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
(3)
据考证,这里地层距今约14亿年,一直无间断地保持着自然生态之原貌,是世界罕见的没有人为干扰的自然本底生态之范本。2.2亿年以前,它所在的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尚是一片海洋,海洋中的生物碎屑及其他颗粒不断堆积,形成碳酸盐岩。随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中国南方崛起成陆,大量碳酸盐岩也露出地表,裸露区面积高达50万平方千米、总厚度10千米,如同一片由碳酸盐岩构成的“海洋”。
这些碳酸盐岩极易被水溶蚀,形成著名的喀斯特地貌。亿万年的水流冲刷之后,贵州的大地,被蚀刻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而梵净山的隆起,则打破这一格局,从6500万年前开始,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贵州东北部强烈隆升,梵净山外围的碳酸盐岩,在隆升中逐渐被水流溶蚀,山体真容得以露出。它的主体,是与碳酸盐岩完全不同,且不易被水溶蚀的另一类岩石,变质岩。以山顶为中心,梵净山的山体呈现为,中间突起、两头收窄的桃核状,犹如一座碳酸盐岩海洋中的变质岩孤岛。形成了与贵州大地上常见的喀斯特地貌截然不同的山体, 风和水流的妙手,雕刻出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
漫长的14亿年时光,梵净山一直被冰封在世俗烟尘之外,安静地守护着一个原始古朴的生态王国。
(4)
梵净山,地处北纬27°49′50″—28°1′30″,东经108°45′55″—108°48′30″。当地球上同纬度上其它许多地区都变成了浩瀚的大沙漠时,梵净山却依然保存着4.2平方千米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96.9%, 成为这一纬度上的绿色生态“孤岛” ,并孑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 。
在数千米的垂直距离内,梵净山跨越了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四个温度带。不同海拔的温度带可以满足不同植被的生长需要。区内有植物种数20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大面积的珙桐分布,是世界上罕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每年春末夏初,珙桐花开,枝头大型的白色苞片随风摇曳,宛如飞翔的白鸽,因此也被称为“中国鸽子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梵净山的冷杉,是跨越时空的“隐士”,在人类足迹未到达梵净山之前,它们就在那里生活着。第四纪冰期的冰川毁灭了许多物种,只有部分顽强的物种从远古一直存活至今,梵净山冷杉就是其中之一。 冷杉幼年期生长缓慢,40年后才加速生长,树龄可达300多年, 它们沐浴着天光云霞,餐风饮露,遗世独立!
梵净山是珍禽异兽的乐园,因为其他栖息地的破坏,梵净山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原始森林里,栖息着多种频临灭绝的国家保护动物:华南虎、云豹、林麝、白颈长尾雉、大鲵、穿山甲、猕猴、短尾猴、苏门羚、亚洲黑熊、大灵猫、小灵猫、鸳鸯、红腹角雉、红腹锦鸡、勺鸡……还有喜欢在地上、悬崖上活动的藏酋猴,生活在小溪、阴河和深水潭中的大鲵……大量灵长类动物避难于此, 最著名的便是黔金丝猴,被誉为“梵净山精灵”,“地球的独生子” 。
与川金丝猴、滇金丝猴一样,黔金丝猴也属于仰鼻猴属,原来都居住于热带雨林,在后来的迁徙中逐渐分化,黔金丝猴是其中数量最稀少的一种。现存约700只,仅分布在贵州境内武陵山脉梵净山,生存于海拔1300~2000米之间,它体长60~70厘米,尾巴又细又长,状如牛尾,非常醒目。
以植物嫩芽、嫩叶、花、果实为食,内部分为多个家族,为了觅食,各个家族按照一定的顺序,围绕着梵净山移动。它们以跳跃方式在树冠层移动,四五米的距离往往一跃而过,每天生活就是在“游走—摄食—休息—游走”中循环往复,中间还包括梳理、嬉戏,但长期的记忆令他们特别惧怕人类,每天要换三四个或更多地点,从不在同一地点长时间停留,一遇危险便会迅速逃离。在国内生态环境普遍告急的今天,梵净山成为多种动植物生存、繁衍的乐土。
目前的梵净山,有全球亚热带地区最大的连续分布的水青冈林,有树龄超过600年的古茶树,有全球最高大的紫薇树……
草药是梵净山一绝。其中有药用动植物及矿物20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56种。
山中的4394种植物,2767种动物和脊椎动物382种,共同组成了梵净山的生物多样性,可谓千姿百态,举不胜举。
梵净山,以其得天独厚的仁爱宅心,聚集万千生灵,激荡生命的欢歌!正如生态学专家吉姆·桑赛尔在梵净山实地考察时写到:“梵净山就像一座生态孤岛,有很多物种在里面生存、发展,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