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 掌握这三步,与孩子有效沟通

掌握这三步,与孩子有效沟通

文/天天(上海)

最近网上一则视频火了。一位爸爸辅导女儿作业,讲过一遍后,女儿说:“消化不了。”爸爸对她说:“你不是消化不了,是我这个老师不好。我觉得你很聪明,可能我没讲好,我再给你讲一次。”
很多人都被这个爸爸的回应和态度打动了,遇事不指责孩子,看到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感受,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他的回应,既给了孩子自信,又营造了和谐的亲子关系。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庭父母与孩子要么冲突不断,要么“冷战”。很多时候,父母往往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并非是孩子自己想要的爱。随着孩子长大,自主意识的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越来越难以沟通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与孩子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改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本书的作者海姆·G·吉诺特是美国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治疗专家。他的著作《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一本畅销美国500万册的育儿经典,被翻译成31种语言畅销全世界,是一本彻底改变父母与孩子沟通方式的巨著。
当父母真正用心看到孩子,读懂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并作出回应,就能走进孩子的心里,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

01 第一步,学会倾听,解读行为密码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书中写到:“和孩子对话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有它自己的含义。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
大家会好奇,孩子的话语里需要解读的密码是什么?我们来看书中的一个案例:十岁的安迪与他爸爸的对话。安迪问爸爸:“在哈莱姆, 有多少孩子被抛弃”?一开始,爸爸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通长长的演说,并查阅了相关资料。
安迪又继续问:“在纽约被抛弃的孩子有多少?美国呢?欧洲呢?全世界呢?”在安迪连续地发问里,爸爸这才明白了他话语背后隐藏的信息。
原来安迪并不是真正关心有多少人被抛弃的具体数据,而是担心自己会被抛弃。于是爸爸向安迪保证不会抛弃他,这才消除了安迪的担心。
安迪与爸爸的对话告诉我们:父母与孩子沟通时,不单单去听孩子说了什么、问了什么,而是要进一步去解读孩子语言背后隐藏的信息。
这个信息就是孩子的行为密码,即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想法。在孩子的话语里,隐藏着他们没有说出口的担心、难过、失望、愤怒等感受,需要父母用心倾听。因为对于孩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很难。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烦恼、害怕或困惑时,父母不要匆匆给出评价和意见,而是用心倾听,去解读行为背后的密码,体会语言背后的想法和感受,把他的感觉再向他说出来,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形成良好沟通的第一步。

02 第二步,读懂孩子的感受,先处理情绪

我们再来看看书中另一个案例。九岁的埃里克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天下雨了。他的父亲并没有像以前一样说:“天气不好,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
但是这一次,父亲改变了对话方式。他对埃里克说:“你看上去很失望。”埃里克回答:“我当然很失望了。”父亲说:“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 埃里克回答:“是的,正是这样。”过了一会,埃里克的怒气消失了。他说,“虽然这次没有去成,但是以后可以出去玩。”
为什么父亲改变了沟通方式后,很快让埃里克安静了下来呢?因为父亲看到了埃里克怒气冲天行为背后的情绪,是对没能去野餐的失望。
看到了儿子内心的失望,于是父亲带着同情的语气和他说话,他没有否定儿子的情绪,并对他的感受表示了理解,这使得埃里克感觉自己的情绪被父亲看见和接纳。于是,他的情绪就慢慢平静了下来。
所以当孩子向父母抱怨或生气时,应先看到孩子的情绪,最好能够顺着他的语气回应他,而不是先试图查明事情的真相或给予孩子评判。
特别是遇到孩子不恰当的行为时,父母在纠正他们的行为之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再处理问题。读懂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便解读了孩子的行为。

03 第三步,尊重孩子的感受,与孩子有效沟通

曾看到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当你只注意孩子的行为时,你就没有看见孩子;当你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时,你就开始看孩子了;当你关心孩子意图背后的需要和感受时,你就真的看见孩子了。
原来透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看见一个人内心的需求和感受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如此重要!这不仅仅是孩子想要的,对于我们每个成年人来说,也是特别期待和渴望。生活中人与人相处,因为不懂沟通产生的误解与矛盾太多了。
网络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冷叫妈妈冷。”这是典型的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强加给孩子。
其实当孩子情绪不好时,他的内心是受伤的,他渴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当他的情绪和感受被父母看见、理解和尊重,他会从情绪中平静下来,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
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往往第一反应是说出自己的感受,无法体会或是根本不顾孩子的感受,急于去说服孩子,试图改变他们的想法。而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会变得更糟糕,认为父母根本不懂他。因为孩子并不想听父母讲的大道理,而是更需要父母尊重他的感受,倾听和理解他。这也是我与儿子相处的体会。
所以要达成与孩子的有效沟通,要掌握这三步。第一步,父母首先要学会倾听,了解孩子生气或是抱怨背后隐藏的情感;第二步,读懂孩子的感受,关注他们的情绪,才能帮助孩子学会自己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三步,尊重孩子的感受,并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回应,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
心理辅导志愿者孙敏老师说:“当一个人的感受被看见、需求被尊重时,他才有了“我”、有了“我是一个人”的感觉,进而才有机会发展自信自尊、自爱和爱他人、独立自主等更多的能力。”
所以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在每一个事情发生的当下,去看到孩子,读懂孩子,能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想法,做他自己是最重要的。
因为我们终其一生的目标就是做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