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好家风,何来“咏絮才”
——《咏雪》教材分析
城阳第四中学 刘梦梦
南北朝时期,临川王刘义庆广招天下文人雅士,搜集名士的逸闻趣事,经过润色修改,编撰成书,是为《世说新语》。部编本教材从中选取了两则小故事编入七上教材,《咏雪》即其一。这个题目都是教材编者拟定的,原文中并没有标题。
《咏雪》记录了东晋时期顶级世家陈郡谢氏的一次家庭聚会,组织者是谢安,参与者是他的子侄辈,主要活动是“咏雪”。这本来是谢家非常普通的一次家庭聚会,为何会流传千载呢?
我想,其一是“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当真是妙极。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清谈,士大夫阶层人人都要磨炼语言技巧,使自己具有高超的言谈技巧来保持自己的身份。谁的话说的好,说的妙便能被人高看一等。《世说新语》一书依据内容分为36类,第一类是“德行”,第二类就是“言语”,可见当时清谈之风之盛。“咏雪”这则故事即被收录在《世说新语·言语》篇内。可见,此句之精妙在当时是有公论的。
那此句妙在何处呢?为何能瞬间秒杀堂兄“撒盐空中差可拟”一句呢?我初读此篇,总觉得不解。北方的雪经常初下时似盐,下大了就如柳絮的。何以谢朗的句子就逊色了呢?后来才渐渐明白,“似盐”充其量只是形似,闭上眼睛是没有画面没有美感的。将雪比作“柳絮”,追求的乃是神似,它传神地道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特征。我们一闭上眼,脑海里就有了画面,感受到了雪花飘扬的动态美。
其二,这句妙极的比喻竟出自一个小女孩之口(据说谢道韫当时只有7岁)。谢朗“少有文名”,才思敏捷,又是兄长,本来也相当于半个权威了。但是聪颖的妹妹巾帼不让须眉,她大胆反驳了堂兄,勇气可嘉,才气可叹。所以后世用“咏絮才”来指代那些才华横溢的女子。此文最后借身份补叙,赞赏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遗憾的是,男权社会,高才如她,也只能被备注为“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
谢道韫的才华是肯定的了。但是她的这份才气又来源于哪里呢?
读《咏雪》我们还不能忽视的一个人是谢太傅,即谢安。他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除此之外他还是家庭教育的一把好手。他将十几个侄儿侄女们接到家中,亲自承担起教育之责。也就是说他既是家长也是老师。在这个大雪飘风的严冬时节,他没有选择拥裘围炉组织一次家庭聚餐,而是“与儿女讲论文义”,可谓风雅之极了。书香门第,大抵如是。
谢安作为长辈和老师是和蔼可亲的。在这短短的几行字里,他“欣然曰”、“大笑乐”。侄子侄女在回答时没有躬身肃立,也没有敬语称谓。他的家庭课堂轻松欢快,充满活力。这堂课完全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这在等级森严,讲究礼制的封建社会多少有点不可思议。
他本人也深谙教育之法。你看,作为最重要的评判人,他并没有评价谁说的好,只是“大笑乐”。笑里自然是有谢安的情感态度的。但为什么不说出来呢?我想是为了避免挫伤谢朗的自尊心吧。毕竟如果每次发言都要被比较,那谁还敢轻易开口呢,恐怕都得三思而后行吧。他用他的胸怀营造了欢乐祥和的家庭氛围,也用自己的智慧保护了侄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谢太傅营造的这种和乐高雅的家风熏陶下,谢家儿女成才率极高。
史书记载,谢朗“少有才名,善言玄理,文词艳丽”“博涉有逸才”;谢道韫“雅人深致”有“林下之风”。同辈中的谢韶、谢玄、谢川……都很出色。这种家风传承200余年,谢家人才辈出,其中不仅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诗人。我们熟悉的谢眺,谢灵运均出自谢氏家族。
关于《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咏雪》只有短短70余字,但只要用心品读,便可读出无穷的趣味和韵味,且能常读常新。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