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站到舞台中央
——读朱永新的《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
城阳区白云山学校 刘雪峰
暑假进行新课标培训,一再的被一个理念熏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强调以立德树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正好手头有本书,朱永新教授的《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想到它们应该有许多共通的地方,忍不住拿来翻阅一下。
著作的代序中,作者强调了关注孩子的原因。其实很容易以理解,儿童是国家和世界的未来。保护孩子身上人类最珍贵的品质,是更好地关注人类自然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是我们面向未来,面对挑战,让人类和明天更美好要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让孩子站到舞台中央。
著作的正文部分共五章,分别是作者对国内外著名大教育家——陶行知、叶圣陶、蒙台梭利、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论断的解读和领悟。每一章中都有摘抄或引用大教育家们的论断或言论,然后加上作者的理解认识。观点清晰明确、论述充分,发人深省。很感谢朱教授的用心、精心和耐心细致,经他提炼解读,好像短时间内一下子和五位大教育家面对面交流,快速而精准的理解到他们的教育主张。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观点,经过他的诠释,透彻深刻,振聋发聩。像陶行知先生“生活就是教育”的主张,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主张立足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的课程理念。
作者摘取了陶行知先生教育专著中许多凸显孩子主体地位的论断。如重视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现出个人本来之美”,倡导让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给小孩子自由行动”,相信孩子会是天才,会成为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等。还有不少让孩子站在主体地位的方式方法:如教师和家长要“变成孩子教孩子”,提醒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用孩子教孩子”,发挥孩子身边的榜样的力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更快的成长和成熟起来等等。作者借用陶行知的论断,谈到关注孩子的教育,就是重视孩子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孩子去做,去主动探究、发展等论述与新课标的理念高度一致。
第三章对话孟台梭利。让我意外的是,孟台索利原本是位女医学博士,在1898年,就明确提出了“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的论断。后来走进教育领域,提出过“让我们和儿童一起生活”的重要主张。想到近几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忽然就非常认同她的观点。这一章里,通过作者精选的论断,能发现孟台索利对于儿童心理和成长需求的深入研究。她不愧为教育史上第一位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教育家。她倡导“让儿童在活动中认识不足”“错误会在过程中纠正”“让孩子进行自我纠正训练”“让孩子独立自发学习工作”等启示我们要尊重和相信孩子;“不要打击儿童的积极性”“不要凭一时冲动帮助孩子”“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不必在孩子面前扮演完美无缺的人”一针见血指出了我们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警示我们不要自以为是,不懂装懂……边读边反思自己教学中的行为,有时会感觉自己罪恶深重,总是不放心,总想取而代之,总以为自己表达的更好……结果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行动力和想象力等,成为不懂孩子不懂教育的蠢蛋一枚。
这些观点和杜威的警诫 “儿童的知识绝不是成人可以装进去的”“成人容易把自己的习惯和愿望作为标准”,以致“儿童的记忆力和知识领域被压得窒息了”……是不是同理呢?读到这些论断,总是有种汗涔涔的感觉。
仔细去读这本书,还有许多关于习惯养成、兴趣保护、实践活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论断,都给人句句箴言之感,不一一赘述了。
回首,感觉自己与学生打了近30年的交道,可是,却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待他们,去理解他们,去尊重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去发现和探究他们喜欢的课堂和学习方式。如果,更关注他们的特点,更尊重他们的需求,更坚信课堂应该是他们的,相信他们,是不是就能更好地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为他们服务,让他们走到课堂中央呢?
对于我们来说,乘着新课标的东风,本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把课堂的中央舞台让给学生。可以不是一句空谈,可以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