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兴知废,做一名专业的教育者
——读《学记》有感
城阳第六中学 王秋菊
最初接触教育专业书籍时,了解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如此高评价的一部著作让人不得不读。
《学记》全文一千二百余字,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高时良先生将其分为二十二章,采取训诂与义理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章进行了校文、注音、释义、译意与评说。文章虽短却精湛,字字珠玑,让我获益殊厚。它荟萃了春秋到战国的儒家思想,也吸纳了墨家、道家的思想精髓,提出了许多珍贵的教育教学观点或方法,如“教学相长”“正业居学”“长善救失”“善教继志”等,这些教育理论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在诸多教育论述中,《学记》对成为老师的前提阐述让我感触颇深,意思是当老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工作。《学记》对教育“兴”与“废”的原由进行了这样的论述: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归纳来说,《学记》认为教育的“兴”与“废”与四方面密切相关——“豫”“时”“孙”“摩”。“豫”即预防,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当具有预见性,不仅在教授课业知识时要提前预设学生可能在哪些地方可能有疑惑,对于哪个问题可能会有怎样的回答,还要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了解,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及时作出有效指导。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怎样主导,导向何处都是我们应该预见的问题。
“时”,及时施教,因势利导。语文课堂上思维火花的产生往往只在一瞬间,如果我们能把握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可能产生更敏锐深刻的见解,在活跃思维中涵养心灵。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我们应做教育教学的主动者,主动观察,主动学习,主动提升自己,为课堂上的灵活变通而积淀自我,为精彩的课堂呈现积蕴能量。如此,我们才能拥有专业尊严。
“孙”,也作“驯”,意为循序渐进,要求教育者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知识的逻辑结构进行教学,不可揠苗助长,否则就会出现“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结果。而当教学内容之间无明显的先后顺序,需要我们灵活调整时,我们也不能太死板,比如韩素静老师在其著作《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中提到这样一种导课现象:上课伊始,老师通过设计悬念、故事煽情等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当学生急于走进文本解除疑惑时,老师却话题一转开始学习起了作者介绍,这无疑使得学生打开的心门骤然关闭,所以当“驯”则“驯”,不当“驯”时也要随机应变。
“摩”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在相互观摩、相互讨论中可以聆听不同的观点,学习他人的方法,也能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此时,教师不能只充当一名主持人,要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参与到学生中互相观摩中去,进行有效指导,如何为善,如何为恶,如何正确看待问题,让学生心中有数,如此学生才能相观而善,而教师也能发挥专业的作用。
教书育人,任重道远,路虽漫漫,吾愿上下以求。愿我们都能传承古圣人的教育智慧,知教之所由兴,懂教之所由废,作一名专业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