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清
“尴尬”,通常是指人遇到的一种处境,让人感觉到很难为情,无所适从。原为南方方言词汇,在客家话、吴语中有所见,后被收入普通话,词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了一个多义词,如用在心理学上,意味着自身和他人在某种场合下被逼迫到窘境,发生了无法预料的情况,而体现出的不知所措,造成问题逃避、发怒以及沉默等行为,处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
人生旅途中,遇到“尴尬”是常态。“尴尬” 有“尴尬事”、“尴尬人”之分,于是,如何远离“尴尬”、减少“尴尬”、巧妙处理“尴尬”,就考验着我们的心理素质和智慧。“尴尬”的种类很多,形式丰富多样,有内在与外在之别,内在系自身造成,外在的则由他人相赠。
初次登台发言,高度紧张结结巴巴,半天讲不出几句话,只好讪讪退场,好长一段时间都在后悔:怎么这么不争气,平时嘴巴可利索呀!这是历炼不足所导致的“尴尬”。参加饭局,酒喝高了胆子肥了起来,于是找人倾诉,平时心里藏着的不敢说的一股脑倒了出来,第二天清醒过来自责不已:怎么能这样,冒昧呀!平时是怎么告诫自己的,喝酒出洋相的故事见少了吗?难道非得自己成为洋相的主角吗?这是自律不够所导致的“尴尬”。衣冠云集的重要场合,关健时刻突然发出不文雅的响声,弄得大家面面相觑,大煞斯文风景,若是男士必然仗着皮厚还能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若是女士那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了。其实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正常的声音响在不宜场合而已,这是没有控制好身体所导致的“尴尬”。上级布置的有时间要求的材料,到了规定时间还没理清头绪,惹得领导批评,这是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尴尬”。家中本来有位相濡以沫的妻子,却在外面拈花惹草,以致闹出乱子、害人害己而不可收拾,这是贪心多欲所导致的“尴尬”。凡此种种之“尴尬”,内在原因所导致的,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克服,如:学习增智、修身养性,增强道德自律等等。如果人生旅途中能够不断精进,内在的“尴尬”大概率会随着阅历的丰富而渐渐减少或基本消失。
外在的“尴尬”可就复杂多了!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乃至领导、同事、朋友皆有可能在不经意间给你带来“尴尬”,以致于让人觉得这种“尴尬”仿佛是一种生活的馈赠、生命的礼品。尤其是亲人赠送的“尴尬”更会令人陷入一种难以言状的痛苦之中,有时候需要靠念诵“阿弥陀佛”来驱散心中的阴霾。为什么要念佛语呢?因为一想到佛教所说的人生八苦中的“怨憎会”三个字时,心中就释然了。同时,为身体力行“崇人之德、扬人之美”的古训、践行《朱熹家训》中关于“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的告诫,再大的尴尬也能自我融化,自行消解,这种源自外来的“尴尬”就不举实例了。不过我想,外在“尴尬”并不都是坏处,有着激发内生动力、教你学会思考、催促你走向成熟、逼着你逆势上扬做最美最好的自己的强大作用,不知道诸君可认同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