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松庵闲谭(中)
叶 赟
这个人就是岳飞。
绍兴元年(1131)春,岳飞奉宋高宗赵构之命,统率大军从江阴出发,赴江西鄱阳,讨伐李成。在途经祁门时夜宿东松庵,此事花城里《倪氏族谱》里记载道:“宋绍兴改元仲春,岳少保提兵讨杨么,或以为讨李成。过祁,憩东松庵。终夜度军及曙,祁人及觉,其法律严整如此。岳自记庵壁:……”若按熙宁年间建东松庵而计,至绍兴元年,东松庵已历时六十多年。花甲之年,等来了岳飞,等来了岳家军,恰似“老来得子”的好运气,使东松庵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了高光时刻,迎来了“黄金期”。
岳飞题壁东松庵
民族英雄岳飞不仅“嬉”过花城里,并在此住了一晚“民宿”——东松庵,且题字壁上,留下了传颂千年的佳话,《祁阊志·卷五·僧寺》记载了此事,并全文著录了岳飞的《东松庵题壁记》,抄录如下:
绍兴初,太师武穆岳王提兵讨李成过此,留次,题壁间云:“余自江阴军提兵起发前赴饶郡,与张招讨会合。崎岖山路,殆及千里,过祈门西约一舍余,当途有庵一所。问其僧,曰’东松’。遂邀后军王团练并幕,所随嬉焉。观其基址,乃凿山开地,创立廊芜,三山环耸,势凌碧落,万木森郁,密掩烟甍,胜境潇洒,实为可爱。所恨不能款曲,进程遄速,候它日殄灭盗贼,凯旋回归,复当至此,即当聊给善缘,以慰庵僧。绍兴改元,仲春十有四日,河朔岳飞题。”
从行文内容来看,这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游记。在这篇不到两百字的“题壁记”中,首先申明了此次行军的使命。文中的“张招讨”,即张俊,当时为江淮招讨使,岳飞过祁,就是张俊“请与王同讨”的结果。其次交代了东松庵的位置,接着赞美了东松庵的胜景,最后表明自己的愿望——“聊给善缘,以慰庵僧”。整篇“记”言事清楚,信息量大;文字简洁,朴实无华;款曲深情,意犹未尽。如此看来,岳元帅也是个性情中人。
岳飞的题壁,为墨所书,为长久计,后勒石为碑,以供后人瞻仰、凭吊,永远记住这位“大英雄”。清同治《祁门县志》称“碑尚在”,然今已不知所在矣。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前有王宰相“题诗”,今有岳元帅“题壁”,东松庵焉有不火之理?想不火都不行。其实,前来的文人、士大夫不仅仅是冲着东松庵的,更多的则是冲着岳飞的“遗迹”的,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岳武穆的“题壁碑记”在此,谁不想来一睹为快?有诗为证,摘录如下;逐一拜读,悟其精妙:
孙子祭拜爷爷的“题壁”,天经地义。还是先看看武穆王之孙——岳珂的《题东松庵》吧:“东松一见几经春,景物清幽匪俗邻。曾识当年驻金节,尚存遗墨勒坚珉。晚生不复窥先烈,所幸犹来拂壁尘。市虎欺天畴敢尔,东风回首一沾巾。”岳珂作此诗应在岳飞去世六十年之后,但不难读出,孙子对祖父无比的崇敬与深厚怀念之情,而且满腹悲伤,泪眼连连而去。
岳珂(1183——1243),字肃之,号,晚号倦翁,江西江州(今江西九江)人,南宋文学家。岳珂进士出身,邺侯、权户部尚书。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再来读读地方官员的题诗。徽州左史吕午的《题东松庵》,对岳飞的评价极高,词意表达亦有过人之处:“当年谁说岳家兵,纪律森严孰与邻。师过家家皆按堵,功成处处可镌珉。威声千古更无敌,词翰数行俱绝尘。拟取中原报明主,何劳余刃到黄巾。”
吕午(1179—1255)徽州歙县人,字伯可,号竹坡。宁宗嘉定四年进士。历知馀杭、龙阳县,有政绩。累拜监察御史,疏论切直,独立无党。迁浙东提刑,复为监察御史,屡为史嵩之所忌。官至中奉大夫。有《竹坡类稿》《左史谏草》。
吕午为歙县人,钱时也为歙县人,而且还是同时代人。在吕午眼里,岳飞“威声千古更无敌,词翰数行俱绝尘”,是位能文能武的儒帅;而钱时则直言不讳,一边炮轰“奸臣误国”,一边深切怀念岳飞——“千古遗碑夕照明”才是此诗的诗眼,他的《东松庵观岳武穆遗碑》云:“虎视关河指日平,东松岭路小提兵。奸臣误国英雄死,千古遗碑夕照明。”是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为民而死,才死得其所,才功昭日月,千古流芳!
钱时(1175——1244),字子是,号融堂,宋新安(治今安徽歙县)人,的理学家。一说是淳安县蜀阜人。(《新安文献志·先贤事略》记载钱融堂是歙汝溪人,后迁淳安蜀阜。)
方回也是歙县人,为人不咋地,但他写的《咏东松庵》,倒是是非曲直,泾渭分明:“一僧垂乱发,杉阁夜寒饶。开锁容铺榻,求钱为造桥。猕猴窗外啸,鼯鼠烛前跳。岳笔亲题坏,前朝恨未销。”方回写作此诗之时,他已是元朝的人了,做元朝的官,“岳笔亲题坏,前朝恨未销”,能如此爱憎分明,实有悖于他为人处世的本性,真是难为他了。
方回(1227——1305),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元朝诗人、诗论家。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
还有本县知县曹觱之作——《题东松庵》,那又如何?一读便知:“春风二月山樱发,红如云霞白如雪。玉骢丝柳引路长,涧曲岩堤几萦折。东松驻屐日未斜,岳王遗墨堪咨嗟。暮归犹有山上月,醉饮莫负山中花。”一句“东松驻屐日未斜,岳王遗墨堪咨嗟”,把人带进无限怀念岳飞之情境;一句“暮归犹有山上月,醉饮莫负山中花”,使人浮想联翩,言犹在外,流连忘返……
曹觱,温州瑞安曹村人,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进士,与祖父、父亲、儿子同为进士,即曹逢时、曹叔远、曹觱、曹邰四世甲科蝉联。宝庆元年(1225)任祁门县知县,至绍定三年(1230)沈果接任,在位五年,在《祁阊志·卷七·贤宰政绩·宋》一章中,没有列出曹觱之名,应属政绩平平之辈,但后官至侍郎,与曹叔远、曹豳、曹元发、曹良朋分别官至礼部侍郎、工部侍部、刑部侍郎、户部侍郎,并称“曹氏五侍郎”(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
更有甚者,大老远跑来游山玩水,一口气作了两首诗,一首叫《东松庵》,另一首还叫东松庵,只是玩了个文字游戏,加了个“咏”字,叫什么《咏东松庵》,他就是宋朝的袁甫。读着这样的诗作,立马觉得诗有几分意思,诗人也会有几分意思,文如其人嘛。
东松庵
六月山泉定易枯,枕流洗耳事何如。
幽人高卧浑无恼,好把灵源日日疏。
咏东松庵
作意东松访旧闻,山岩窟里梵宫存。
矮楼蛙井身如蛰,峭壁鱼鳞手可扪。
草草反成多景致,悭悭别是一乾坤。
输他饱饭安眠处,朝菲暮烟霞吐吞。
袁甫(生卒年均不详,约1216年前后在世),字广微,号蒙斋,又称袁燮子,庆元府鄞县人。少承家学,又从学于杨简,主张“万物与我心契”。宋嘉定七年(1214)文状元,授秘书省正字。十一年任湖州通判,迁秘书郎,改著作佐郎,出知徽州、衢州,有政绩。绍定三年(1230)兼任江东提点刑狱,后移司鄱阳,讲学学宫,修葺庐山白鹿洞书院,创建贵溪象山书院。端平元年(1234)兼任福建转运判官,迁秘书少监,疏指史嵩之不可重用,又反对进史嵩之为刑部尚书,被出知江州,再改知婺州。后升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兼国子祭酒,官终兵部侍郎,兼吏部尚书。甫所至兴利除害;在朝靡切权贵,抗论不阿。卒,谥正肃。著有《蒙斋集》四十卷,《国史经籍志》,又作《孝说》《孟子解》《江东荒政录》《防拓录》《乐事录》《宋史本传》及《蒙斋中庸讲义》等,并行于世。
作为与岳飞同朝为官、又是祁门人的汪伯彦,对东松庵、对岳飞题壁又会是怎样的态度?《祁阊志·卷五·僧寺》言道:“丞相汪公以布衣去乡里,及为少傅荣归,有诗。”丞相汪公者,汪伯彦也。汪伯彦三十二岁中进士,以“布衣”身份离开乡里——祁门,时任知县王本以一首《赠汪伯彦入京华》相送:“红光灿灿发精神,指点青云笑入秦。浩荡词源吞四泽,纵横笔阵扫千人。市中有虎何妨畏,囊里无金未是贫。此去亨衢时节近,横汙从此脱凡鳞。”汪伯彦没有辜负王知县的厚望,果然是“横汙从此脱凡鳞”,现在虽然是“退居”,却是以身居“少傅”的高位而荣归故里的,自然少不了文人的那一俗套——吟诗作对,直抒胸臆,大发感慨。“有诗”,就是指收录在《祁阊志·题咏》中的汪伯彦所吟的三首诗,即《题归故乡》《赠汪内翰》《题东松庵》。
汪伯彦的《题东松庵》,为其荣归故里时的感怀之作,诗云:“万夫屹立若临冲,四十年前谒上峰。名遂归来人物改,青青惟有岁寒松。”汪伯彦和秦桧一样,师生都是主和派,而岳飞则是朝中为数不多的主战派,虽同朝为官,却尿不到一个壶里,汪伯彦总在皇帝面前诋毁岳飞,欲让皇帝将其处死。现在的岳飞已身陷囹圄,而汪伯彦则站在岳飞题壁碑和百姓为岳飞所造的生祠前,直教人情何以堪?读罢“名遂归来人物改,青青惟有岁寒松”,也就心知肚明了——除了感慨,还是感慨。其实,此诗的汪伯彦,感慨之后只剩下一颗像“寒松”一样寒冷的心。杨慎言:“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约一年后,汪伯彦便于绍兴十一年五月丙辰日去世了;七个月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他俩谁也没想到,谁先死、谁后死,只要不死,还得死磕下去、斗下去,现在好了,俩人的恩怨情仇至此也就一了百了了,用不着自己来做个了断,给世人一个交代。汪伯彦的这首《题东松庵》与王安石、岳珂、吕午、曹觱的《题东松庵》一起收录在《祁阊志·题咏》中,为世人保存了一笔难得的史料。
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所以,得意之人在得意之时,往往有得意之作。汪伯彦的另一首《题归故乡》,就字里行间溢满了春风得意之情,使人真切地体会到“荣归故里”时的那滋味、那心情、那神态。诗云:“多荷君恩念旧臣,许归丘壑养残身。过家上冢宁先远,醑酒挥金速里邻。风月祈山营改观,鸢鱼英馆气增新。导前所在观光盛,指此麒麟第一人。”好一个“麒麟第一人”!不知是不是明指岳飞暗指自己?
王安石宰相和汪伯彦丞相都是当时权倾朝野、名为“少傅”的大人物,很有社会影响力,能为这么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小庵赋诗歌吟予以赞美,可见东松庵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在世人心中的位置,东松庵也因之盛极一时,成为社会名流的“网红打卡地”,有了众多的吟诵之作,从而被推向巅峰,并载入史册,这是东松庵之福,也是祁门人之幸。
汪伯彦(1069―1141),字廷俊,徽州祁门县(今安徽祁门县)人。南宋初年宰相、著名奸臣,奸相秦桧的老师,主和派重要人物。崇宁二年(1103),考中进士,起家成安主簿,历任中奉大夫、开府司仪曹事、将作少监等职,先后受到宋徽宗、宋钦宗两任皇帝的召见。向宋钦宗赵桓进献《河北边防十策》,切合帝意,出任龙图阁直学士、知相州。金兵攻陷真定后,负责统领帅府。面对金兵进攻,推行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率兵保护康王赵构在河北,担任副元帅、集英殿修撰。金兵迫近京城时,阻拦宗泽抗击。靖康之耻后,出任显谟阁直学士。宋高宗赵构继位,升任同知枢密院事、知枢密院事、右仆射。极力反对宗泽、李纲的抗金主张,促请宋高宗南逃。联合黄潜善同居相位,专权自恃,主谋南迁扬州,不作战守之计。建炎三年(1129),扬州失守后,坐罪罢职,外放治理池州、宣州。进献《中兴日历》,升任检校少傅。绍兴十一年(1141)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追赠少师,谥号”忠定”。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东松庵因岳飞题壁而名声大振,闻名遐迩,也因岳飞“泄密”而使高僧子珣遭遇不测,险些丧命,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