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 南 行
作者:金浩
比邻淮南,一衣带水,思慕已久,终于成行。周日闲暇,携妻和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前往一日游。全程女儿负责导游和食宿,真是服了00后,值得点赞。
首站寿春古城墙,古色古香的城楼,高耸入云;宽敞的长条砖大道,并排可行两匹骏马;错落有致的垛口,彩旗招展,猎猎作响,仿佛回到北宋王朝。
寿县古城墙位于淮河南岸,八公山下,古城略呈方形,棋盘式布局。城墙周长7147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城内面积3.65平方千米。城墙墙基以块石圈砌,墙体中间以粘土夯实,外壁包贴特大青砖。砖石缝均用桐油、糯米汁拌和石灰浆加以填灌,城墙上筑有”敌楼”和”警辅”,墙顶外沿修有”雉堞”,也就是带垛的矮墙。城有四门,门上阴刻其名,东宾阳、南通淝、西定湖、北靖淮。并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而南城门与瓮门则处于同一中轴线上均为南向出。四门之外设有吊桥,城外有护城河。
寿县这座古城是因战争古人建了这座城,因洪水后人保存加固了这座城。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南宋,砖壁石基,城开四门,各有瓮城,既拥有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也具备防水防洪功能。寿县古城墙自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不断进行整修。至今仍保持着明清两朝风格。古城墙不仅是中国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古城墙,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防体系。
寿县古城墙是中国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古城墙,同时还是全国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要早一百年。它年代上限可提早到战国时期,并历经汉、唐宋、明清、民国多个时期的修缮和使用,以致今日的状况。这些科学考古发掘获取的信息为研究当地文化、历史变迁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
古城墙经九百多年的沧桑,保存至今,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寿县因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金戈飞扬之处。从秦灭楚到抗日战争,在寿县就发生了17次规模较大的战事。寿县古城墙就是寿县历代战争史上的历史见证。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的秦晋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围棋赌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典故。
离开寿县古城墙的厚重历史,驱车前往淮南八公山风景区。在进入大门时,遇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考验,学生只要能够回答出八公山有关的十个成语或者能背出二十四节气歌,即可免费入内,这引起了女儿的兴趣,看了一眼门口的告示,顺利回答出十个有关的成语,如:嫦娥奔月、女祸补天,高山流水、投鞭断流、围棋赌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高兴地一蹦一跳地,也不害怕登山了,一直走在我们的前面。
八公山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以北2公里,是著名的文化胜地,八公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的主要活动地,这儿曾集中了大量当时国内的一流知识分子,博大精深的《淮南子》也是在这里诞生的。
西汉时,八公山属淮南国。汉厉王之子、汉武帝的皇叔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刘安尚文重才,广招天下贤达饱学之士3000多人,其中最为刘安赏识的八位: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晋昌被封为八公。刘安与门客常在八公山中著书立说,研究天象,编制历法,冶丹炼沙。相传一日,刘安与八公炼成仙丹,服食后得道成仙。《太平环宇记》中就有记载:”昔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舔之,皆仙。其处后皆现人马之迹,犹在,故山以八公为名。”这也是典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出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们拾级而上,不久就到达淮南王宫最高峰“登高台”,台中有一道家标识“太极八卦图”。体现了淮南王刘安对道家的推崇,这也映衬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环顾四周,淮南城市建设欣欣向荣,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尽收眼底。古代与现代在此处完美对接,历史与传统在这里交相辉映,真是不虚此行。正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