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孝”
作者:宣政国
孝是中华文化大力倡导的传统美德,对父母对长辈的敬爱和尊重在儒家的文化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着要尊老爱幼。尊重长辈无可厚非,就连基督教也是提倡要敬爱父母的,这样的人才有福。问题是我们把孝有扩大化的倾向,以至于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束缚。《弟子规》里说“父母责,须顺承。”父母说的对的,我们当然要听,要虚心接受,加以改进。但如果父母说的不对的话,难道我们还要一味地顺承吗?对此我深感怀疑。
记得我大学毕业刚回家那时,父亲每天要我早点休息,十点多钟就要睡觉,我不乐意,但还是照做了,却令我很不舒服,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了我的身心健康,后来我为此忌恨过父亲。当然这只是一个小例子。
所以,我以为孝不一定要顺。在父母说的不对的时候,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明明不对,却要曲意顺从,最后的苦果只能自己咽下 ,到头来很有可能还要为此怨恨父母。
大概在四、五年前的一天,我们一大家人在爸妈家吃晚饭。在饭桌上父亲老是怪母亲把菜烧咸了,我劝父亲不要老讲了,我说妈妈岁数也大了,为一家人烧菜很辛苦。父亲还是在喋喋不休地说着,我也还是耐心地劝父亲不要再说了。父亲突然把筷子往桌上一掼,大声地骂我:“你还教训起老子来了。”我也腾地一下火起来了,把筷子也往桌上一掼,大声地回敬父亲:“我今天就是要说,今天你就是不对,怎么了?!”我和父亲大声地吵起来了,桌子差点都给掀翻了。母亲、姐姐和妹妹在一旁吓坏了,她们没见我发那么大的火,拦着我们不让我们再吵,生怕我们打起来,气氛非常紧张。不过过了一会儿,父亲向我说到:“今天是我不对,我向你道歉。”我说:“我的态度也不好。”这事就这样平息了,后来父亲再也没有抱怨过母亲烧的菜。
后来我经常想到这件事,那天如果我不发火,而是顺从父亲不作声的话,父亲将不会意识到他的错误,依然不会尊重母亲的劳动,而我还会因此更加忌恨父亲的。有时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和情绪,只要态度是真诚的,即便是父母,最终也会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孝”一定不能迂腐,否则就是愚孝了,没有原则的孝。
现在有一个概念叫“教育父母”。父母因为岁数大了,很多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我们理当把现代理念传授给父母,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这也是孝。
我父亲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时光里,我有一种预感,他随时都有可能会突发疾病离开我们。
我们住一个小区里,我的女儿父母也帮我们带带,这样我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父亲。我就经常和他聊天,谈他以前经历的事情和他对中国社会历史现实的看法。父亲说到以前的事情总是很开心的,而从一个过来人的视角谈他对问题的看法也每每让我受益。那段时光是我和父亲最快乐的时光,我们每天漫无边际地聊着,彼此慰藉着。
两年前的5月25日,父亲因为消化道大出血,一夜之间就突然离开了我们。父亲的突然离世带给我们全家巨大的悲痛,我的内心是痛苦的,可也是宁静的。因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时光里我用情感滋养着他,我们留下了彼此美好的记忆,我没有感到自己亏欠父亲,因而也就没有失落。
我与母亲现在也经常交流,我们对一些问题包括教育我女儿的一些看法不完全一致,但我们都能坦诚地交流,在对方的观点里找到合理的部分,并虚心接受。我与母亲相处也是融洽的。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最重要的,甚至超过了与父母及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当你的伴侣与你的父母发生冲突时,一般情况下首先还是要维护你和伴侣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家庭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所以在新的时代,我们应当赋予“孝”以新的精神内涵。我心中的“孝”是这样的: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去对待父母,不光是物质,更重要的是用情感去滋养他们。“孝”不一定要“顺”,甚至会有冲突和误解,但只要我们能坚持真心坦诚相待,反而可以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只是曲意逢迎,缺乏真心,即使做的再好,也只是一种伪孝吧,它是不会长久的。
父亲节到了,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也希望以我们的一份孝心让天下的父母都能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