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社会的模样
作者:谢 熙
理想,是一个被国内外学者运用充分的概念。有人认为,理想就是人运用符号所创造的观念,从而与动物区分开来;有人认为,理想是主体对未来的一种期望,以一种价值观念体现出来。如果将“理想”这个词汇作为形容词,与“社会”放在一块,那么理想社会即理想的社会,也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望,不过是针对社会这个层面所发生的构想。因此,本文所说的理想社会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设观念。
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所看到的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期望,并不只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制度,一种运动。人的社会历史活动就是对理想世界的创造活动。因此,现在我们谈论理想社会时,除了观念层面的意义,更应该注重实践层面的意义。
观念来源于实践,又再作用于实践。约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与柏拉图两位东西方先哲,就是从“旧秩序解体而新秩序未建立”的现实出发,来回答“未来社会应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两位先哲继承了前人留下的历史遗产,又融合了独特的创新,并从面临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了各自的理想社会观。
春秋时期,周王朝式微,礼崩乐坏。孔子的理想社会观继承了夏商周以来的血缘宗法制度及社会结构,也深受周公要求天子德行的影响。首先,他希望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强调了“正名”,从而让每个人在自己的等级上各司其职,遵从对应的礼制。但他在承认等级差别的基础上,强调“仁”和“礼”的统一,从而能使各等级和谐相处,最终成为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孔子通过“仁”的概念,为传统的礼制注入了人的温情。原本, “礼”是等级制度外在的仪式规范,用来约束人的行为。而“仁”则是心理原则的约束,是人人都需要遵循的道德观念。但二者融合后,“礼”是从属于“仁”的,正是因为仁爱这一发自内心的道德意识,人们才得以遵守礼制。“仁”和“礼”的和谐统一,最终呈现《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形式:最初体现的便是较低层次的小康社会,发展到最高层次则是“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大同社会。
在古希腊城邦制度式微的时代背景下,柏拉图的理想社会雏形则是“正义的城邦”与“正义的个人”的结合体。城邦的“正义”体现在各个阶层的人们各司其职,各安其事——哲学王拥有智慧,职能是统治国家;护国者是勇敢的,职能是保卫国家;劳动者应该节制,调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个人的“正义”则是人心灵中理智、激情与欲望的三者调和——理智领导激情,激情赋予人类勇敢,理智和激情联合起来克制不理性的欲望。由此,人得以成为理性的人而存在。两位先哲的理想社会都存在两个维度,首先是个人的,然后才是社会的。个体作为构成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是构成理想社会的每一个小的分子。个人的理想未来也是和理想社会挂钩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今天的我们畅想理想社会,应当博采众长,吸收东西方文化精髓。孔子和柏拉图围绕他们所身处的时代提出的理想社会构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当代人的思考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孔子理想社会观中对于个人必须修德,具有家国情怀,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思想启迪我们应当锻炼自我的道德水准,合理处理人情社会中的各种社会关系。而柏拉图理想社会观中认为人作为独立个体构成公民社会中的每一份子,也启发我们应当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但也应看到,柏拉图是从维护贵族阶层利益的角度出发建立的“理想国”,孔子所认为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给予了封建君主制度“王与圣”的融合,二者所畅想的秩序严谨,阶级分明的未来社会归根到底是维护专制与极权的。
当代社会的发展,关键词当然并不只是“秩序”,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更应成为畅想理想社会的衡量标准。考量时代背景,孔子构想的是理想的个人与理想的国家,柏拉图构想的是理想的个人与理想的城邦。而今天的我们还应加上“理想的世界”这一层次。我认为“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是当下在融合观念和实践层面的基础上,对理想个人、理想国家和理想世界的较好诠释。
当代的“中国梦”在国家与世界层面所构思的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理想社会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这一理想社会的实现,又要求每一个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去争取美好生活,为国家和世界做出贡献。国家的“中国梦”也是个人的“中国梦”,每一位国人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是与国家的发展兴衰紧密联系的。当个人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保持和谐一致,最终才能实现理想社会。超越国家和地域的区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则是理想世界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构建的是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实现共赢共享,承认命运休戚相关的一个理想的人类世界。落到行动层面,则包含了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今天,我们讨论理想社会的内涵依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为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对未来充满反思与期望,将信念落脚于行动。构建理想的社会,是全人类不断追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晓林.理想国、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论柏拉图和孔子的政治理想[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2):154-157.
[2]王黎明. 伦理学视域下孔子与柏拉图社会理想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0.
[3]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43-45.
[4]邓阳. “中国梦”与当代青年历史使命教育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5]习近平.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 人民日报,2017-01-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