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道
作者:张潇月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树的叶子漫天飘零,诗人联想到了秋意,我想到了师恩。梧桐在古文化里向来是象征着高洁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就像老师的存在一样,身披朝阳,散播希望。
谈到好老师,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人物是孔子,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这一生都像灯塔一样,为世世代代的青年学子指明了人生航向。好老师应该是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要传授学生们为人处世之道,这个道指的是正道。孔子时常告诫弟子们要“志于道”,这个道指的就是人生的正道,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志向,心怀天下,做有道德有爱心的人,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同样,好老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还要培养学生成人,这个人应该是大写的人。孔子在《论语》中讲到“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青年人应当有朝气,有目标,在奋斗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而不是苟活于世,孔子早在千年前就提醒青年学子不要给自己设限,要督促自己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
韩愈在《师说》里面也讲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如果用六个字来总结我心中的好老师的话,那就是身正学高爱人。
在生活中,在我求学的每一个阶段,我也都遇到了许多好老师,我也在他们的授课中深深感受到了教育这个行业的魅力之所在。科幻作家克拉克说:“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没有停止过生长。”这就是我心中好老师的解释,孜孜不倦以求学,不以年长而自视甚高;诲人不倦以求知,不因怠倦而停止生长。我认为好老师都有一种力量,能够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更让学生有一种想要追随老师从事学术研究的愿望。
这个社会给了教师很高的荣誉,也给了教师很高的压力。好老师应该始终保持一颗对教育的初心,敬业修身,心怀“以大道不远人,袭我以异香”的教育情怀。汪品先院士为我国的海洋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如此,85岁的他依然活跃在同济大学的课堂上,相信每一位同济人都看到过汪老在清晨踩着单车穿梭在校园的画面,并且从汪老身上感受到教育者对于教育这个行业的赤诚和热爱,正是这一片赤子之心的驱使,汪老满怀热忱,求知若渴。关于老师这个职业的意义,汪老的一番话道出真谛:“一位好老师的一节课、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学生终生。课堂的成功,不仅在内容,更在于精神。”先生正身体力行地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感染着身边的许多人。
如果说,以前对于老师的理解还停留在“知”的层面,那么家教的经历让我对于老师的认知付诸到了“行”的层面,古人常说“知行合一”,先知后行让我对教师的理解更深刻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个过程是喜忧参半的,虽然有身为老师的成就感,但更多的是体会到了作为老师的无奈。给学生讲课并不只是传授知识、讲解难题那么简单,因为只要打交道的是人,就必然会产生情感。学生有思想,有情绪,我作为老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也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获取学生的信任和认可对于有经验的老师来说或许不是一件难事,但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家教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想要成为一名好老师的不容易,单单是学问高深的人或许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但未必能够成为一个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什么是“好老师”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将师德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好老师的基础上,习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希望老师们成为“大先生”的愿望。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教育之路应当是从学生走向老师,从老师走向好老师,再从好老师成为大先生。而教育之道,就在于老师做好大学问,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为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