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和《桃花源记》
作者:黄成义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位于今江西省九江西南)人。东晋伟大的诗人、散文家和辞赋家,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亦是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桃花源记》。
他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出这千年名著的呢?
陶渊明出生于官宦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出身贫寒,由于功勋卓著被当时的东晋朝庭任命为侍中、太尉,加授都督交州、广州、宁州等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后又被朝廷任命为大将军,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地位。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任安成太守。陶渊明年幼时,家庭日渐衰微,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四年后母亲也离开人世。陶渊明和妹妹就寄住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孟嘉是东晋时代著名文人,对陶渊明的影响非同一般。到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自小就习得琴棋书画,才华横溢,颇有外祖父的风范。
但陶渊明当时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陶渊明是在长到二十岁时,开始了游宦生涯。在这期间,曾担任过江州祭酒、主簿、镇军将军、彭泽县令等较低职位。他在官宦与田园生活之间游荡了十多年,三番两次出仕、辞官,又出仕。在这反复无常的日子里,他一心想施展抱负展示宏图伟愿,另一方面又想隐居的田园生活。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并著作了《归去来兮辞》,表明了他辞官归隐田园生活的心愿。
由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他的愿望是想改变这一社会现状,但他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自己是无能为力的。他的这些感受就成了他创作《桃花源记》中理想的源泉。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所以他写《桃花源记》,想通过此文表达对当时黑暗统治的尖锐谴责,并抒发自己的真实理想。这就是《桃花源记》向世人展现的一幅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在此,他极力描绘了一种宁静、美好的田园生活。
他在《桃花源记》里所创作的故事虽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但是,他所设置的理想模式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着根本的不同: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在当时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桃花源记》的艺术构思是十分精巧的。他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陶渊明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
他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花源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也有着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他的名篇佳作不仅有《桃花源记》,其他的诗、散文、辞赋也很出色,其中如《归去来兮辞》、《闲情赋》、《五柳先生传》等,文约意丰,飘逸出尘,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他的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和爱戴。
陶渊明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的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陶渊明的影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在他生活的当时,他只是作为一个合于雅道的隐士而引起人们的注意。
南朝文学家 萧统是第一个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到了宋朝,特别是通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宋代文人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才真正确立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崇高地位。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陶渊明的这种“真”主要体现对自然的热爱。
鲁迅先生是这样夸赞陶渊明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他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了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个堡垒。而平淡自然成了他们心中崇高的艺术境地。他诗歌中所表现的是光明峻洁的人格和坚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教育了后代文人不屈服于权贵,不与庸俗之流为伍。
中国著名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泽厚先生说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代表者”。他的精神追求已超越了他的时代。
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主席登庐山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他在山上远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一时诗兴大发,写下了名诗《登庐山》,其中还用上了桃花源的典故。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成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可见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一千多年前的大文学家陶渊明的理想也是褒奖和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