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常识》一书趣记(5)

读《国学常识》一书趣记(5)

作者:庾日升

时光不居,赛龙舟的号子声刚落下,转眼国人又迎来中秋。多少年来,国人对中秋、端午这些传统节日向来看得比较重,聚在一起,推杯换盏,赏月看舟,亲情生辉,其乐融融。中秋、端午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悄然过去了,可有多少人能仔细说出中秋、端午的由来呢?读这本 书酿就了我的粗浅解析,写出来解大家一惑、博大家一乐。
中秋在即,就先说中秋由来吧,据称,源自两个传说。一个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嫦娥奔月”。后羿与嫦娥是一对夫妻,非常相亲相爱。由于后羿武艺高强,许多人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趁机混了进来。后羿曾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该药奇效无比,服下后即刻能升天成仙,后羿自己舍不得吃,交给了嫦娥,嫦娥就把药珍藏在自己梳妆台的百宝箱里,不料,被蓬蒙看见了,想窃为己有。一次,后羿带众徒外出打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有病没去,一会功夫,就迫不及待手持宝剑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自然不肯,无可奈何下,她打开百宝箱,自己一口吞了下去,即刻便飘离地面,飞到天上,在月亮上成了仙。待后羿回家知道了这一切后,就要杀蓬蒙,可他早就溜之大吉,悲痛欲绝的后羿只好不停对着天空呼唤嫦娥的名字,只见月亮里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拼命追月而奔,可怎么也追不到,万般奈何,后羿就回家在自家后花园里,摆上嫦娥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月宫里的妻子,隔空抒爱,寄托对妻子的思念。自此,中秋赏月的习俗流行了。不过,今天人们赏月,表达的是向往美好,皎洁的月光、朦胧的月色、美好的爱情谁不沉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幽境谁不神往;也有寄托思念的意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这些经久不衰的古诗,将以月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还有一个传说是朱元璋“八月十五”起义的故事。朱元璋联合各路抗元力量,准备八月十五起义,可当时传递消息困难,因为元军查得紧。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把八月十五起义的消息纸条藏到月饼里,派人送到各路起义军中,这一招果然奏效,八月十五起义一举成功。朱元璋高兴无比,下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全体将士同庆同乐,并将传递消息的月饼作为糕点赏赐将士吃,自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流行开来。谁会想到,吃月饼居然源自战火,可今天,吃形形色色、味道迥然的月饼,意思已是大相径庭,寓意人们生活团团圆圆、事事圆满。
再说说端午的由来。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比较流行的大致有以下几说:一是纪念屈原说,这个大家普遍公认。楚国文学家、政治家屈原报国不成,五月初五写下著名的绝笔诗《怀沙》后,含恨投进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对他舍生爱国非常悲恸,为防止鱼虫噬咬他的尸体,人们拿来饭团、鸡蛋、等食物来喂饱鱼虫,后来为防止饭团被蛟龙水兽所食,人们又想出用竹叶包饭、外缠彩丝的方法,即是今天的“粽子”。一位老医师还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想醉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他的尸体。就这样,每年五月初五,人们就通过包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等习俗,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发展到后来就成为端午这个传统节日。二是纪念伍子胥说。伍子胥是个忠臣,因为与吴王夫差政见有异,加上小人谗言,夫差就赐死于他,伍子胥为表爱国忠诚,视死如归,自刎而死,其尸体于五月初五被抛入大江。吴国人民都知道他是为国而死,于是每年在这一天就祭奠怀念他,这个传说,与纪念屈原说有些相近,皆是为寻求真理而死。三是纪念孝女曹娥说。东汉时的曹娥是个大孝女,传说她的父亲不幸溺水江中,数日不见尸体,为寻找父亲尸体,她昼夜沿江号哭,仍然无果,多日后的五月初五,她也投江寻父,或许是她的感天动地之举,五日后居然神奇地抱出父尸,此事传到县府知事,大为感动,便立碑为她颂扬,五月初五就成了为她颂德的日子。四是恶“日”说。先秦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个恶日,故五月初五就被视为不吉之日,这在古书中也有记载。到了这一天,人们就用插艾草驱鬼、喝雄黄酒避疫,一直延续下来,今天的人们依然如故这个习惯。综上所述,不管端午源自哪一种说法,究其本原,看来都是善良的体现,美好的表达,真诚的怀念,值得今天人们传承。
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每年都在享受着传统节日的快意和福利,倘若能够怀揣学风,追根溯源一下,了解这些传统节日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讲清道明,是不是更有意义、相得益彰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国学常识》一书趣记(5)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