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农村看电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看电影,大多是在农闲的时候,地点选在打麦场上或是学校的操场上。每到放电影的那天,村里的老老少少从清早开始就喜气洋洋,在路上逢人就会说晚上看电影的事,大家奔走相告,互传喜讯,象过节一样。当天下午,生产队长会让大家早早收工做饭,村民们匆匆吃点晚饭,就要赶忙去占位置,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个小孩,太阳还没落山就扛着长凳子,早早地去放电影的地方去占位置了。那时候没有现在的这种武打片、爱情片、或侦破片,主要是几部反映战争年代的革命电影,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等。有些片子已看过好几遍,大家看着说着剧情,电影场上说笑声不断,但这些丝毫不影响大家看电影的热情。最讨厌的是前排的人站起来挡住大家的视线,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电影放到一半时候,就会在前边中间地方,总会有小孩子们看着看着就站了起来,后面的人就会不停地嚷嚷起来,让他们不要挡住后面的人,可是他们的大人总会护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来,后面的人也会站起来,常常是站着一排人,坐着一排人,坐着的埋怨那些站着的,站着的埋怨那些坐着的。但大家还是互相忍让包容,换换位置而已,很少为此事争吵或动手。

有时间,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站在前排板凳上的人不小心向后倒下去,就会让后排的人也倒下去,像是“多米诺骨牌”似的,一瞬间,大家都会倒翻在地上,压成一片。于是,小孩哭,大人笑,一阵乱哄哄的,但不多时,大家都爬起来,重新找好位置,依然神情专注地看电影。

那时,农村的生活就是这样,唯一的娱乐就是偶尔看一场电影。如果临近村庄有电影,哪怕有五、六里地,甚至更远些,吃罢晚饭,大家不顾一天的劳累,男女老少相约去看电影。一路上,月光洒满小路,星光映衬蓝天,迎着拂面的微风,大家兴高采烈,说笑着向电影场走去。

去邻村看电影,还给青年男女们提供一个互吐芳心,谈情说爱最佳时机。电影开始后,站在后边的大都是已到婚龄的青年男女,他(她)们没有心思看电影,是在伺机选意中人。他(她)们又说又笑,嗓门故意提得老高,去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然后是眉目传情,记下对方容貌特征,问清楚哪村人,第二天带上礼物去媒人家,托人提亲,十有八九会成功。

邻居家小叔是个厚道人,不爱言语,三十多岁了,一直单身。那天晚上,她去邻村看电影,站在前边小凳子上,怀抱着孩子的青年妇女,一不小心掉下来,正好歪倒在小叔怀里,孩子摔在地上“哇哇”直哭,小叔赶忙抱起孩子,哄着他,在旁边又给孩子买了糖块,孩子不哭了,笑着扑到妈妈怀里。年轻妇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隔了几日,那年轻妇女找到媒人,讲述了自己身世,想和小叔成亲。原来这年轻妇女,丈夫因病去世一年多了,自己带着孩子艰难度日。那晚,小叔的举动让他感动,于是主动提亲。这场电影,成全了小叔和花婶恩爱的一生,直到今天,都已七、八十岁的老俩口,依然身体硬朗,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七十年代初,我在老家当民办教师,每逢临村有电影,学生们上午就把消息告诉我,晚上我走到电影场,学生们早已在那迎候,家长们也会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我坐在中间位置的长凳上,往往会引来众人羡慕的目光,此时我真的有种自豪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农村普及了用电,电视及各种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农村电影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也已有好多年没看过电影。近日走进郑州“奥斯卡国际影城”,漂亮宽敞的影视厅,舒适的座椅,高品质的音响设施、宽大的银幕、逼真的三D效果。看过电影,我的思绪又回到昔日看电影情景之中,那热闹的场景、悦愉的心情,浪漫的故事,无不浸透着浓浓的乡情、还有在那块土地上,留下我青少年时期的美好记忆。

2021年7月9日

(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牛双成,作者为河南省唐河县张店第一初中退休教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昔日农村看电影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