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之父”关汉卿

“杂剧之父”关汉卿

作者:庾日升

元曲(杂剧)《窦娥冤》,可谓家喻户晓。故事是这样的:窦娥的父亲因为还不起富孀蔡婆婆的钱,就拿女儿抵债,让窦娥做了蔡婆婆的童养媳。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婆的儿子结婚,可不久,夫君病逝,婆媳俩两代孤孀、相依为命。地痞张驴儿父子心怀叵测,想双双招赘蔡家,懦弱的蔡婆婆就范。可刚烈的窦娥坚持要为夫君守孝,拒不招赘,张驴儿心怀不满,暗地里在窦娥给婆婆做的汤中下毒,想毒死蔡婆婆后再任意摆布窦娥,不料,蔡婆婆把汤给张老儿喝了,张驴儿“弄巧成拙”,亲手把父亲张老儿毒死了。张驴儿反咬一口,到官府告窦娥下毒,窦娥喊冤,可官府昏庸,竟然对窦娥施以酷刑,刚烈的窦娥拒不招认,无奈之下,官府就对蔡婆婆施刑,窦娥孝顺,担心婆婆年迈丧命,只好屈招,结果被官府斩首示众。真正的地痞、凶手逍遥法外,清白无辜、坚守节义、的窦娥却被处死,这窦娥实在太冤了!这部生命力极强、被列为世界悲剧作品、又搬上银幕的杂剧,出自元代杂剧奠基人关汉卿的如椽笔下。知此剧者甚多,可对剧作者关汉卿了解的或许寥寥无几,近读《历代文豪传》关汉卿一章,我有所认识和感慨,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关汉卿,生卒年代不详,约1230—1320之间,号已斋,又称已斋叟,生于今河北一个名医世家,后定居大都今北京。他一生专注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喜欢“处江湖之远”,努力寻找创作素材,热衷舞台演出,抨击社会黑暗,为底层人群代言,坚持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他是我国戏曲史上伟大的作家、梨园领袖、杂剧之父,其剧作不仅深受我国百姓广泛喜爱,还深受外国读者喜爱,如同我国读者喜爱外国文学名著一般,1958年,他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所以说,关汉卿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关汉卿家教良好,天资聪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若是平常年代,或许金榜题名,“居庙堂之高”。但他生活的年代是金末元初,北方的蒙古族先灭金、后灭宋,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蒙古族为巩固自己统治地位,做了两个不可理喻的事:一是取消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拆掉了“科举入仕”之路,断送了读书人的出路,所有中央、地方官员一律有蒙古贵族担任。二是人为把国民分为四等,其中蒙古族最高贵,南宋汉人最低贱;对社会各阶层进行了荒唐的排序: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读书人地位低下,居然沦落到了第九,与丐为邻,何其悲矣。生活在这样一个“读书无用”的时代,关汉卿只有另辟蹊径,坚守“适者生存”之道,不再关门寻章摘句、吟诗论文,而是冲破世俗偏见,投身于现实生活中,从事戏剧活动,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一方面,他与名士杨显之、白朴等人组织了一个创作团体—“玉京书会”,主要研究探讨写剧本、话本、唱本之类,汲取前辈、高人创作营养,厚植自己笔下生花;一方面他游走平民生活之中,频繁出入底层的艺妓圈子里,甚至与他们同台演出,汲取生活营养,厚植创作素材,认为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创作出大众喜爱的剧本。关汉卿的天资勤奋,又虚心向前贤方家学习请教,再加经常游走于平民化生活之中,三管齐下,造就了他的戏剧奇才,最终成为一代“杂剧之父”。

纵观他的杂剧,基本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感悟、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呐喊。抨击野蛮社会现象有之,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残暴。蒙古族入主中原后,肆无忌惮地抢掠汉人的财物、妻女,行为令人发指,给礼仪之邦蒙羞,他写得杂剧《窦娥冤》、《鲁斋郎》等就是这一类。《窦娥冤》故事梗概开头已述,只是窦娥临刑前仍呼天喊地道:“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愚贤枉作天!”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控诉,把元代暗无天日的现实和百姓含冤受屈的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鲁斋郎是个不大的官,斋郎不过是负责伺候皇帝祭祀的,可这人特贪婪,喜欢什么便要得到什么,欺凌霸世,无恶不作,看见李四妻子美,硬抢来玩弄,还放狠话“告我去!”玩腻了,又看上张珪的妻子,便把李四妻子送给张珪,还要求张珪把自己妻子送到府上,张珪无奈跟妻子说,我不送去,就会要了我的头。足见统治者对汉人的肆意压迫,社会的野蛮无度。描写妇女苦难生活有之,充分肯定其对婚姻的自主选择,这类作品居多,《拜月亭》、《救风尘》等就是代表。《拜月亭》中女主角王瑞兰在战乱中与秀才蒋世隆相爱,结为夫妻。后来,王瑞兰父亲嫌蒋家穷,逼迫女儿弃夫回家,结果,父亲把她许给新科状元,不曾想,这个新科状元竟然是蒋世隆,虽然有点喜剧巧合的成分,但反映了当时嫌贫爱富、父母包办婚姻的悲哀。《救风尘》描写歌妓宋引章厌恶妓女生活、一心从良的故事,她嫁给了富商周舍,但周舍对她棍棒相加,朝打暮骂,眼看折磨将死,机智的姐姐利用周舍喜新厌旧的心理,表示只要休了宋引章,自己就嫁给周舍,周舍信以为真,休了宋引章,要迎娶姐姐,姐姐当然反悔。喜剧结局看起来是机智战胜了邪恶,但实际上是提出了大批妓女出路在哪的严肃问题,体现一个“救”字。在关汉卿的杂剧中,对底层妇女特别是妓女生活给予关注的作品不少,有赞美她们人品的,有褒奖她们才艺的,有歌颂她们爱情的,有发问她们出路的,在他看来,妓女也是人,有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不是她们没有专注爱,而是她们被黑暗社会剥夺了这种爱,这类作品自然能够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底层社会的共鸣。在当时的社会,能够关注这样的现实问题,是看得远而又有胆识的,非常了不起。还有少量作品是歌颂英雄的,期望英雄救世的理想化作品,如《单刀会》就是这一类,写关羽应鲁肃之邀,单刀赴会,共谋荆州的历史,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英雄,为改变天下格局,不惧生死的英雄气概。当然,受历史局限,他的作品中也有让后人诟病的,但瑕不掩瑜。

关汉卿生不逢时,没了“金榜题名”的机会;家境清贫,没有“买山归隐”的资本,只有靠卖文为生,走上了杂剧之路,且终身作为“看家本领”。唯其一生热衷于一事,使他成为杂剧的行家和全才,他能编、能导、能演,集于一身,剧本内容贴近现实,情节曲折感人,语言本色生动,常常自己粉墨登场,深受欢迎好评!尽管他一生没有什么功名,但对元曲(杂剧与散曲的合称)的贡献是相当大的,成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之首,是元曲中极具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性代表。1958年,经田汉等人倡议,还成立了“关学”,专门研究关汉卿作品,称他戏剧艺术大师和“杂剧之父”,绝非过誉。

关汉卿写了那么多杂剧、散曲,却从未给自己写过小传,也没有把自己作品整理成集,所以,后人对其了解评判,只有看他的流传作品,他是一位“人以文传”的杂剧大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杂剧之父”关汉卿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