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儒诗圣杜甫

寒儒诗圣杜甫

作者:庾日升

具有“诗圣”、“诗史”之誉的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扛鼎人物之一,与“诗仙”李白齐名,后人并称为“李杜”。韩愈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然儿,这样一位非常出色的大诗人,却命运多舛,仕途坎坷,晚年凄惨,远没有李白那样自在潇洒,谓之寒儒毫不夸张,这是我读《历代文豪传》杜甫一章后留下的感慨。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草堂(皆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杜工部、杜拾遗(皆为曾经担任过的职位),原籍湖北襄阳,出生在河南巩县笔架山下。他的世祖都是达官贵族,祖父杜审言是当时的著名诗人,与沈佺期、宋之问齐名,官拜膳部贞外廊;父亲杜闲,曾任兖州(今山东济宁)司马、奉先(今陕西乾县)县令。杜甫出生时,家境日趋衰落,他刚出生,母亲就撒手人寰,嗷嗷待哺的杜甫,是由大仁大义、颇有才学的二姑妈抚养长大的。735年,血气方刚的杜甫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因为不愿巴结权贵,结果失利。746年,已过而立之年、已有家室的杜甫,不甘于一事无成,来到长安求仕,恰逢唐玄宗颁诏让天下有一技之长人才进京候选(李白就是这样一步登天到翰林院的),他认为这是人生的一个转机,自然踊跃参加,可主持这次考试的是奸臣李林甫,用“野无遗贤”欺骗了唐玄宗,结果杜甫与其他人一样,再次失利。就在此时,他的父亲又去世了,家里“顶梁柱”倒了,日子变得艰难不堪,那真叫“祸不单行”。为了生存,杜甫不得不低声下气做了贵族府邸的宾客,所谓宾客,就是高级奴仆,陪伴主人附庸风雅、宴游取乐,一言一行要看主人脸色,他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酸”,道尽了做宾客的辛酸和耻辱。这种日子实在难熬,杜甫再次想到走仕途之路,不得不低头向权贵达官投诗,这是当时文人科举进仕的“通行规则”,用今天话说就是“潜规则”,还是没有成功。751年,已是不惑之年的杜甫,恰逢唐玄宗举行祭祀盛典,他一口气写了三篇《大礼赋》向皇帝自荐,虽然唐玄宗很赏识他的才华,可因为主试者依然是奸臣李林甫,结果可想而知。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身心疲惫,本患有肺疾的身体“雪上加霜”又患上了疟疾,加上长期食不果腹,还要养家糊口,可谓之挣扎在死亡线上。755年,不知是杜甫频频向权贵投诗之故,还是自己已有一定名气,他时来运转,先被任命为河西县尉,可被他拒绝了,后又改派他做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比县尉小的官),他居然接受了,可能是为了生计,抑或不愿背负“不识好歹”的骂名和来长安十年总要有点结果。期间,他的小儿子又饿死了,中年丧子,其痛何哉。“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携家人开始了流亡生活,颠沛流离,风餐露宿,担惊受怕,杜甫一下老了许多。“天无绝人之路”,抑或时势造英雄,757年,他在战乱流亡中投奔肃宗,结果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这是一个可以向皇帝直接提谏言的重要职位,可好景不长,洋溢着文人气节的杜甫因为力挺宰相房琯,卷入了朝廷政治派系斗争旋涡,成为“牺牲品”,任左拾遗七个月就被迫离开长安,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再也没有回长安。心灰意冷的杜甫,看到战乱中的江山满目疮痍,人民民不聊生,觉得与自己政治抱负大相径庭,又身陷朝廷政治旋涡,于是毅然辞官,结束了总共两年半左右时光的官场生涯,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离开华州后,携家人暂居秦州、同谷,靠卖药、山中觅食等自力更生的办法维持生计,他的 “男呻女吟四壁清”是这段艰辛生活的写照。走投无路的杜甫,蓦然把目光放到了 “天府之国”成都,因为这里物资丰富、远离战乱,有自己的亲友和同道故交高适、严武这些地方官,所以,759年举家来到了成都,找到了一条“绝处逢生”之路。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建了一个草堂,这就是今天人们熟知的“杜甫草堂”,全家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窝”,这是自“安史之乱”以来一家人第一次过上了安稳的日子,高适、严武这些至交经常给予他关心、资助,并与杜甫一起饮酒同游,应该说这是杜甫平生过得开心的一段时光。后来,在严武的劝说、举荐下,53岁的杜甫再回官场,做了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可能杜甫天生就不是做官的料,加上年老多病,又散漫惯了,做杜工部不到半年,再度辞官回草堂。765年,至交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好友没有了,援助也失去了,伤心的杜甫决定离开成都,举家来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在这里,杜甫又度过了一段生活无忧、开心快乐的时光,诗兴大发,作诗437首,约占他现存诗的30%。长期的磨难,生活的不堪,使此时的杜甫已风烛残年,不仅身患多种疾病,而且牙也脱落耳也聋了,自知来日不多的杜甫,便想告老还乡、“叶落归根”,768年,他携家人乘船离开夔州东下,一路上,风高浪急,漂泊流离,疾病缠身,在岳州(今岳阳)他发出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感叹,令人凄凉。770年冬,杜甫还没有回到家乡,就在湘江的孤舟上悄然逝去,走完了他苦难坎坷的59年人生。43年后,他的后人才将他的遗骸运回河南偃师首阳山下,了却他的心愿,并请诗人元稹写了墓志。

杜甫的人生是不幸的,的确“寒”,与其生长在家道败落、世道战乱的环境有关,也与他自身文人气节有关。生活的艰难、仕途的坎坷、亲人的离去、自身的病痛,让他痛上加痛,喘不过气来。尽管如此,他的精神世界是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用如椽大笔写下了许多辉煌诗篇,赢得了“诗圣”、“诗史”的赞誉,书写了精彩人生。这或许是他“致君尧舜禹,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所致,胸怀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所致,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奔腾不息的诗意所致,下面且看看作为诗人的杜甫吧。

杜甫因为早慧,又家教良好,十四五岁时,就活跃于文坛,深得当时名流李邕、王翰的赏识好评。他自己也有诗云:“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731年,20岁的杜甫第一次到南方漫游。漫游是当时文人的时尚,可以长见识、推介宣传自己、结交权贵名流,也是文人取仕的通行规则,李白堪谓典型。他从洛阳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抵今江苏、浙江一带,感受与北方不一样的文化,寻觅先贤们的游踪,也顺便走访一下南方亲戚。

735年,杜甫科考失利,开始了第二次到北方漫游,抵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感受北方文化的粗犷,看看在山东任职的父亲,写了一些诗,最有代表的是五言律诗《望岳》,其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人会吟,成为箴言,二十几岁竟然写出了如此气度的诗。

杜甫比李白年轻11岁,杜甫小有名气时,李白已大名鼎鼎,故而杜甫对李白十分仰慕,终于在洛阳,两颗巨星相聚了,一起饮酒、漫游、论诗,时间虽不长,此后再也没有重逢,但共同理想、爱好让他们结下了深情厚谊,互留了不少经典诗篇。李白曾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杜甫诗更多,写了《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在《春日忆李白》中,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断言李白“千秋万岁名”是“寂寞身后事”。

746年,过了而立之年的杜甫,来长安求仕,在长安少陵等地,他目睹了统治者强征士兵开赴边疆和统治者荒淫腐朽的生活场景,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著名诗作,抨击社会的黑暗,愤怒喊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心声。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社会一片战乱昏暗,民不聊生,杜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写下了《羌村三首》、《北征》等名篇。但更能反映他内心世界、发出对社会现实呐喊的是载入史册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史诗般的诗歌,世人皆知,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代表着杜甫诗歌艺术成就,不少收入了学生教材中。“安史之乱”平叛后,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可以说,“安史之乱”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井喷”期、成就期,表现出他强烈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情怀。

除此之外,杜甫还有三个诗歌创作高峰期,一个是他中年辞官后暂住秦州时期,虽然生活穷困,仕途不顺,但精神不贫,收获了诗歌的丰收,流传下来的达120多首。一个是他在成都草堂时期,虽然数量不算多,但留下的都是经典名篇名句,如《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些诗歌都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心情,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一个是他晚年寄居夔州时期,流传下来的高达437首,约占他现存诗的30%。代表作品有: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这首诗实际是诗人自我总结,诗中的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诉说了他贫寒的一生;晚年漂泊时所作的《旅夜抒怀》和《登岳阳楼》,道尽了人生的悲寂凄凉,“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令人潸然泪下。

我想,杜甫一生生活在如此艰难困苦环境下,居然能写出这么多华章,以诗为伍,以诗明志,令人敬畏、佩服。他的诗,就内容讲,大量的是忧国忧民、抨击黑暗的,也有不少是抒发自己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的,还有讴歌祖国大好河山、写给友人和家里人的诗,时代感、现实感极强,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没有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之类,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诗人;就数量讲,有1500多首,其中成为千古绝唱的名篇名句又多,在唐代诗人中是出类拔萃的;就诗风讲,沉郁顿挫,风格多样,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通俗自然,闪现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其语言、意象性俱佳;就影响讲,他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能,无所不工,是集唐诗艺术大成者,唐代韩愈、元稹、白居易,宋代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名家无不推崇备至,所以,誉为“诗圣”当之无愧。而被誉为“诗史”,则是因为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政治倾向,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一定意义上说,超出了文艺范围,有人说杜甫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杜甫是寒儒,但精神绝对不寒,光彩励后人;杜甫是“诗圣”,留下的文学遗产十分瑰丽,人们将永远铭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寒儒诗圣杜甫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