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的华歆

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是中国政治上最为混乱、社会上最为痛苦时代,但令人诧异的是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度”现象,出现了像刘伶纵酒、嵇康锻铁、阮籍狂啸等名士,他们狂放不羁、率真洒脱,或寻求清高而流于孤僻,或追求明敏而流于放纵。一本《世说新语》就真实地记载了魏晋名士的种种奇异之举,活灵活现地演绎了“魏晋风度”的形象,以“笔记小说”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遗闻轶事,及统治阶级当时的情况。今天,我们就走进《世说新语》,来看一看它所讲的一个历史人物故事。

管宁割席:华歆之痛

华歆,字子鱼,东汉名士,三国时魏国的重臣。他在汉灵帝末,被举荐为孝廉,在汉献帝初做了尚书郎。在豫章做太守时,因为清廉,深得百姓爱戴。建安五年时,入京做了议郎,参与军事,后来做了尚书令、司徒等。曹操与孙权争夺时,做了军师。魏国建立后,做了魏国的御史大夫。曹丕时,他任相国等职,封为安乐乡侯。在任时,主张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行的治国理念。他非常清廉,禄米及皇帝赏赐,都给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斤,更没有十斗粮食的储存。朝廷每年将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他不收留,而是将青年女子嫁人。深得皇帝曹丕的赏识赞许,说:“华司徒是国家难得的长者,其作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众之心呀。”就是这样一个贤臣,在《世说新语》中记叙了他的一件为人所不齿之事。
话说,早年在家时,一次,他与好友管宁一起在菜园里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只把金子当成一块瓦石,继续干他的活儿。华歆就不一样了,他一看到金子,连忙捡了起来。但是,当他发现管宁不为所动时,便很羞愧地将金子扔掉。俩人又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候,有一个大官乘坐在华丽的车子从门前经过。管宁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继续读书,而华歆却扔下书本,跑出去看热闹。后来,管宁为此割断席子,与华歆分开来坐,并对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这就是“管宁割席”典故的出处。
在这个故事里,明显是褒管贬华,面对金钱,管宁只是当做瓦石视而不见,华歆却是十分看重;面对读书,管宁专心致志绝无贰心,而华歆却容易分心。这些都是日常小事,却反映了两个人的品质及做事的态度,所以才引起了管宁的极大不满,于是就有了“割席”之举。华歆后来成为一个极廉洁的贤臣,不知是否与受此之痛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乘船搭人:华歆之品

《世说新语》在“管宁割席”中对华歆进行了贬低,但在其它地方却对华歆给予了肯定,讲述了华歆两件事:
一件是间接地给予了赞誉。说后任为曹魏司徒的王朗,对华歆十分仰慕,经常在别人面前推崇华歆,认为他的见识气度很了不起。有一年腊八节,华歆将子侄辈召集在一起,摆席设宴。王朗知道后,生搬硬套,结果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也丢光了。只看到华歆外在壮态的王朗,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被人讥笑为只是在皮毛上下功夫,徒有其表,适得其反。
一件是直接地给予了肯定。这件事还是与王朗有关。话说华歆和王朗有一次一起乘船避难,途中遇到一个人,想要搭船同行。华歆脸上露出为难的神情,而王朗则不加思考地说:“幸好船上还有空间,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那人上了船。后来,眼看贼兵就要追上来,王朗很着急,想要舍弃那个搭船的人不管。这时候,华歆说:“我本来担心的就是这种情况。既然我们已经接受了人家的托付,又怎能在危急时刻弃之不顾呢?”于是,仍旧携带那个人一起逃命。后世的人就根据这件事评判华歆与王朗孰优孰劣。
由此可见,《世说新语》中的人物故事,虽是笔记体小说式,但其描写还是具实而为,刻画人物具有创见性的解读,通过人物遗闻轶事细节刻画,再现魏晋名士的“魏晋风度”。今天读来,仍有亲切感,仍能领略到那个时代追求率性、珍惜自我、强调精神自由的魅力,从而受到启示而修身。

(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文二百余篇。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世说新语》中的华歆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