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换新春

在皖东之隅,长江北岸有座千年古城,恰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淮之间,她就是我的故乡,安徽历史文化名城一一和县。
和县曾被称作和州、历阳。我在和县博物藏书馆翻阅古籍《淮南子》中看到一段记述,让我心惊:“历阳(今和县)之都,一夕蓦然而成湖”。读文解意之余,不难想象,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傍晚,当家家炊烟初起时,原本很热闹的一座都城,突发地陷。继而,很多鸟状大小的湖泊随之而成。又不知过了多少年,皖东江淮之地,历阳周边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有麻湖、青龙湖、渔郎湖、太阳河、得胜河……

阳春三月的和县,温和清丽。飘舞的丝雨如梦如幻。踏湿泥,行古道,便有了与古人相约的感觉。绿树成荫的路边庄户人家,院内姹紫嫣红。陌巷的茶楼酒馆,隐隐传来笑语。街市里充满着越来越多的现代气息,钢筋水泥的强硬隔不断风花雪月的婉约,古风的基因深深融入血液里流淌。古老的城垣,可曾记得:昭明太子在香泉沫浴治疗疴疾,立碑为“天下第一汤”;亚父范增在历阳所建的城池“亚父城”,如今的和州城繁荣富强;一代楚王项羽兵败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魂断凤凰山;谪仙李白游览天门山,写下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绝句;刘禹锡贬职任和州刺史住在陋室里写出《陋室铭》,耳熟能详千古不衰;宋代歌豪杜黙在故居亲手栽的宋时梅,现存活的“半枝梅”依然花开花落;朱元璋在镇淮楼上饮酒赋诗:“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气势磅礴;还有境内龙潭洞发现的一副头盖骨,竟然刷新了长江的文明史!让这座千年古城,在世界名声大振。
我出生于斯,成长工作于斯。和城的千年街巷,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城楼,已荡然无存,在现代设施的覆盖下,难见旧时姿容,淡化了悠悠古韵,但依然不能阻挡我深深追怀。车流人潮涌动的古城,历史陈迹还是随处可见:刘禹锡的陋室,让人景仰念思;文庙、镇淮楼、四牌坊在和城中心偏东的南北子午线上,似乎向后人诉说历经千年的沧桑;孤怜的文昌塔耸立在小南门外得胜河旁,几百年虽斜不倒;土街、高巷焕然一新;白云寺、观音阁虽处偏僻一隅,但至今香火延续旺盛…
在和县最繁华的闹市区小市口,向西七十米有条的狭窄的老街,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迄今和城唯一一条保持相对完整的老街,这条街见证了近现代的繁华与变迁。如今它悄然隐秘于闹市之中。当我们追寻历史足迹,沿着这条老街徜徉时,不禁被眼前的青砖黑瓦马头墙石板路所吸引,这就是闻名于外的老街一一篾匠街。
篾匠街,现存的房屋多半是清末、民初时期建造,颇有皖南建筑风格。处处都流露着与这个城市格调不同的苍茫。看似杂乱无章,却是那么自然。过去的农耕时代,先民各种器用、食品的制造都离不开双手,那时的“手艺”更多的是一种物化的呈现。如今的现代社会,我们衣食住行各类需求几乎交给了机器,老手艺更多成为文化与情感的承载。时代在变,情怀未改。

篾匠街居住户几乎全是经营篾器、竹器、木器的商贾。所有篾器木器等商品,门挨门,户对户将狭窄的街道摆满。他们的货物做工精细,自产自销,除了零售外,还对四市八县批发。蔑匠街的竹器生意驰名省外。据载:早在清朝时,篾匠街生意就很兴隆,一直沿袭到上个世纪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篾器、竹器、木器的产品需求越来越少,这条老街再也没有以前那样红火了。篾匠街辉煌历史终将淹没于时代的潮流中,但动人的典故依然会源远流长……
和县,人杰地灵,英雄名流辈出,曾走出唐朝著名诗人张籍、南宋诗人张孝祥、歌豪杜默、清代文豪陈廷桂、当代“草圣”林散之、最美抗战女英雄成本华、中国奥运史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中国科学研究学部委员候学煜……不一一叙说了,在史册卷宗里,在绿草连天、清流如诉的山水间,他们的身影始终闪现在这片热土上。
和县,在崛起中腾飞。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奋斗拼搏,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有了极大的提高,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电信、交通、住房、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荣获了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建筑之乡、滨江产业新城、生态休闲胜地等荣誉称号,成为皖东大地上的一匹“黑马”。
和县,这座千年古城,正紧跟时代的步伐,突飞猛进。古老的土地青春焕发,朝气蓬勃,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县的前世今生,是新中国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把一个古老的国度从贫穷落后走向辉煌的真实写照!

(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朱寿江,笔名:火枫一叶,男,安徽和县人,大学学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千年古城换新春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