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味道
作者:范守义
一到冬天,人似乎都变了模样,个个穿得像个大胖子,捂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了眼睛,这便是严冬里我见到最多的“月色寒雪夜,清辉照衣裳”的景象。
记得茅盾先生曾在《冬天的味儿》一文中对诗人笔下四季描写的感想时写道,“一般地说来,则是‘游春’‘消夏’‘悲秋’,至于冬呢,我可想不出适当的字眼来了,总之,诗人们对于‘冬’好像不大怀好意,于‘秋’则已‘悲’了,更何况‘秋’后‘冬’!”。沈公没有直接用两个字给出描写“冬”的答案。但我想在经历寒暑数十易而后,沈公肯定辨出了对四季尤其是对冬的味道来。顺着他的思路往下想,我斗胆臆用“嚼冬”两字来描写冬,狂妄乎?我不得而知。
不同人对冬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即便是同一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环境下对同样是冬天也有不同体会,不同的感情。记得孩提时代冬天比现在冷,而且冷的表现形式也多。那时的市民百姓因物资匮乏等原因,家家都显贫寒。冬天可没有现在习以为常的防寒和取暖设施。冬天就是一套粗布的棉衣棉裤,只有过年时才会在棉袄外罩上一件新的单衣。即便如此,寒冬腊月里的小孩们仍不觉得冷。一到下雪天不用说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滑雪蹓冰了,最高兴的就是拿上竹竿去打挂在屋檐下的冰柱(也叫冰棱)。那成排成排的透明闪着亮晶晶的冰棱齐刷刷像一根根玉雕的柱子挂在每家的屋檐下。街有多长,冰挂的景就有多长。壮观景象令人叹观止矣。一根根冰柱像一把把锋利无比的矛透着寒光,上粗下细,有的还连在一起,像是连体的孪生兄弟并排一起。太阳出来时,阳光照射下的冰挂已无寒气逼人的样子了,非常美丽,闪烁着五彩的光,让人目眩。冰柱下滴着水,远远望去简直就是一幅天然铸成的一根根玉柱倒挂在每家每户檐下的冰棱图。洁净如玉、晶透亮丽。此景只有在雪融化时隔夜后才能见到,绚丽无比。纯洁透明的冰棱有种特殊的自然美,拿起掉在雪地里晶亮滋润的冰柱,我忍不住用嘴舔了舔,有淡淡的甜味。若碰巧遇到没有摔断的冰柱就成了我们“战斗”的武器,只可惜一旦冰柱交锋便折戟几段。小手冻得通红,还冒着热气,但一点都不觉得冷,好像是在验证大人们说的:小孩子屁股三把火,不怕冷。孩提时的冬天快乐无比,幸福的无忧无虑。
长大后成了父亲,对于寒冬有了新的更深的体会和感受。既感觉到了与儿时不同的感受,又体会到了大雪天给人们增添的烦事。作为电工,遇到电站故障,再冷的天也得爬上铁塔检修。回家的路上看着和我一样劳作的人、在雪地里急行赶路的夜归人,心中莫名地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怜悯;雪依然下着,人们在厚厚的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蹒跚慢行;路灯下匆匆的人影…,一下子再美的雪景也都没了心情。说实话大雪天倒让我对它讨厌起来。我曾对玩伴说“无雪不叫冬,雪大如鹅毛,冷就冷得让人咬牙切齿,那才叫过瘾” 。现在想来是多么的荒唐而可笑。
退休了,每到冬季,我又想起儿时与雪结下的情缘。想去看雪,想和孙儿一起玩雪,打雪仗,想去体验退休人在寒冬里的不同感受,尤其是在下雪天里的感觉。站在窗前看窗外飘飘洒洒的雪,飞舞的雪花带着我的无限遐想驰骋在天地一色的茫茫大地上,听雪落的无声无息,看年轻人雪地里青春绽放的欢乐情景。喜欢站在街头看上班族忙碌的身影;看汽车在被碾压得光滑发亮的大街上开着雾灯缓缓慢行;看裹着厚厚的衣,穿得像草堆样的老人笨拙地挪动着脚步蹒跚而行;看急急忙忙的家长领着孩子匆匆地赶路;看冬天里的飞雪、冰封、月色寒雪的景,仿佛又把我带回到了儿时、恋爱中、忙碌的工地里遇上特别有嚼劲的寒冬雪夜,在“嚼冬”中“盼春”的滋味,有一种越冬过年的味道。
人的一天,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天地间,昼夜交替、日月变迁、四季更选;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皆为自然规律。经冬休养、生息迎春。“寒事欲无几,春归方有期”。冬天寒冷却很坚强,呼啸的寒风吹不去温暖,却让人看到了春天的生机与生命,更看到了迎春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