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周庄

审视周庄

作者:汤深礼

周庄镇位于江阴市东郊,地处美丽富饶的太湖平原。周庄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璀璨明珠。
一条小河横穿而过,拥挤的街道里到处是旅游的人群。已亥岁杪,我随诗城背包客踏上古镇,在街上慢慢地走着,望着那油漆剥蚀的建筑,穿过那有些坍塌的墙垛,我看见了那一方历史的天空……

审视周庄,美在小桥。古镇是座水城,但从来就不封闭,河道上横跨的14座古桥梁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些古桥分别建于元、明、清三代,至今仍发挥着他们的功能。听导游讲,江南的水乡很多,如我们熟知的同里、木渎等,为什么周庄水乡闻名中外呢?这里面还有一段趣闻。据说,已故油画大师陈逸飞先生多年前曾到周庄作画,他走便了周庄的每个角落,最后把目光落在了双桥上,之后,他以双桥为题材的油画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周庄的双桥乃至周庄便蜚声海内外。大师已去双桥犹存,逸飞先生画双桥的故事也早被传为佳话。双桥坐落在两条河道的十字交叉口上,一座为圆形的拱桥,另一座为方形的石板桥,取天圆地方之意,走过拱桥来到对岸,往右转就又上了石板桥,设计者构思巧妙,独具匠心。拱桥河道的岸边是拍摄双桥的最佳位置,拍照的游人络绎不绝,争相留下美好的瞬间。看过了双桥,我们又来到国内仅存的建有桥楼的富安桥。桥楼就是在桥的两边各建有两座角楼,每座楼都是两层,巧妙的是,从桥楼的二层就能直接上桥,不需要再返回一层。按导游的说法,走过富安桥,全家就能富足安康,她这么一说,每位游客都小心翼翼地走过富安桥,都盼望自己的家庭富足安康。是啊,天下的家庭都富足了,我们的国家也就真正富强了。
审视周庄,美在古屋。古镇村落内近千户人家,明清的建筑就占60%以上,既有达官显贵的府第,也有富豪人家的旧居,更多的则是平常百姓家。我们首先来到张厅,导游介绍说张厅是过去一位四品官员的私人宅邸,大门、门厅、正堂、内宅、后院等一应俱全,最令人叫绝的是,在张厅的后院有一方小池塘,导游说那是主人用来泊船、调转船头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私家停车场,顺着导游所指的方向我果然看到一条向胡同似的水道,据说它是和外面的水系相通的,但从外面却很难发现这个暗道。张厅真不愧是“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参观完了张厅,我们又来到相隔不远的沈厅,沈厅为明朝初年江南富豪沈万三的后裔所建,其建筑规模在周庄屈指可数,它是一座七进五门楼的院落,门楼上的砖雕堪称一绝,只可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毁坏了不少。据说,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的便利,以江南的丝绸和大米等物资同东南亚一些国家做起了对外贸易,可算是中国外贸的先驱,短短几年就成了江南首富。后来他被朱元璋迫害,流放到了云南。有趣的是,在周庄街头许多店铺叫卖的万三蹄膀也和沈万三有关,万三蹄膀是用猪腿上部骨肉为原料做成的,传说为沈家招待贵宾的保留菜品,到了明代,为了和朱姓的同音避讳,只好改称万三蹄膀了。实际上,周庄在当代的闻名,还得益于余秋雨。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散文里,对古镇进行了历史的开掘与渲染,使得国内读书人都知道有个周庄。他与陈逸飞两个文化人,一个运用语言,一个运用画笔,再加上小镇本身的历史文化底蕴,共同打造了一个“江南第一水乡”。

但我觉得,对于周庄,我们还不能按照一般的审美标准去审视他,如果你把它看成是一处风景名胜那就错了,周庄没有美丽的风光,有的只是历史的低吟浅唱。那狭窄的街道、斑驳的篱墙、失修的门楼、破损的老屋,只能算是历史的化石。审视周庄,你要看她的历史神韵,她那端庄而又娴淑的样子,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陈逸飞通过淡雅流畅的线条及宁静的意境,对双桥进行了精致的描绘,把一座古老的石桥画得那样充满灵气,那样神采飞动,勾勒出古镇的文化神韵与历史沧桑的外貌,画龙点睛,道出了周庄的本质,这可是粗心的人是看不到的。沧桑的容颜不能吸引人的眼球,而真正吸引游人的还是那些普通民居。它们白墙灰瓦,错落有致,依水而建,背水临街,开门见繁华,推窗赏水景,在屋后的石阶上,可赏景,可纳凉,可休闲,若在岸边树荫下品茶读报,真是惬意极了。
在临河的一个窗户里,我突然发现一个年近垂暮之年的阿婆在向外张望,她久久地伫立在那里,漫无目的地在那里张望。我蓦地觉得,这周庄不就是这位老阿婆的化身么?那坍塌的篱墙,剥蚀的朱颜,也曾经像这位老阿婆一样,花枝招展,青春洋溢啊。
呵,是呀,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厉害了。岁月在不断地将我们的思绪远远地抛在身后。张燕氏的玉堂、沈家的松茂堂,每日在絮叨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而我们无法让其驻足停留。
呵,周庄,梦中的周庄,书中的周庄,画中的周庄,端庄而又神气飞扬的周庄……想到这里,我的心绪一下子柔软起来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审视周庄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