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的背“道”之举

对于先贤之道要不要守,一直为古今之争、世人所纠结。这或许能从赵武灵王的背“道”之举中,得到些许启示。

有国无王 背“道”求实

战国时魏、韩、赵三分晋国后,赵国就成了七个诸侯国之一。经过近五十年传之第三代,到了赵武灵王手中。
此时的赵国,是一个烂摊子,处于危在旦夕之中:与齐、魏交战是连战连败,只得决黄河水以卸敌;与强秦一战,是损将割地。刚继位的赵武灵王,由于年轻连听政都不能,由三位大臣辅佐。就是这样一个面临四面楚歌的赵国,在他继位二十余年后,一举成为七国争霸中的一强,成为声名显赫的一代雄主。
低调图存,不为名只唯实。在位八年时,有五个国家都相互推尊为王,只有赵武灵王不这样做,逆势而为。赵国没有称王,是他顶住国人的劝说,坚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自认为没有称王的实力,要个虚名有什么用,让国人称己为“君”。正是这种雄心壮志,让他踏上了寻求强国之途。

胡服骑射 背“道”图强

胡服骑射,壮士断腕。赵武灵王在位直到第十九年,也没有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局。这一年的春正月,他在信宫大会群臣,共商天下大事,以求解困之策,一连会商了五天,才终于明白,唯有推行胡服骑射,才能使赵国强大起来。就这样,一场史上有名的“胡服骑射”变革在赵国拉开了序幕。
谁成想,就在要拉开序幕之时,就遭到了以他叔父为首的贵族上层人士的顽固阻挡。他们认为:“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贤之所以。”就是说适应时势顺从当地民俗,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衣服有一定的款式,这是礼法的规定;遵守法纪不犯错误,这是老百姓的职责,这三个方面,都是古代圣贤的教导。如果丢掉先王的东西,实现胡服骑射,就是因袭落后部落的服装,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从而使学习的人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即“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一句话,就是先贤之道不可变,遵循以往的法令不会出差错,按照旧有的礼节行事就不会生出邪念,是“循法无过,修礼无邪”。
对此,赵武灵王心坚如铁,毫不退让,表现出雄才大略的过人智慧,登门舌战众人,直问道:“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就是说过去各朝君主的风俗都不相同,哪一个算是古代之法呢?各朝帝王都不袭用前朝的制度礼仪,去遵循哪一家的礼呢?紧接着驳斥道:“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就是说各种法度制令都是服从于当时的需要,各钟服饰器械都是为便于当时的应用。再话锋一转:“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令。”是呀,靠着因循守旧取得成绩,是不可能成为超凡的国君;照搬古人的章程,不能治理当代的国事;用古代的礼法来治理国家,就无法应付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国家事务。你还有什么要说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胡服骑射的改革,就这样在赵武灵王身体力行强推下,自上而下在赵国铺开,穿胡服,学骑射,人人为之,很快就立见成效。
一年之后,赵武灵王就率军攻占了中山之地,夺取了林胡等地,派出使者昂首出使秦、韩、楚、魏、齐五国,征调胡人军队为己所用。之后,就势不可挡地攻城略地,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一雪前耻,极大地扩大了赵国的疆域和人口,使赵国成为七国之一强。

废长立幼 背“道”埋隐患

这样雄武的赵武灵王在走向高峰之时,怎么就饿死在沙丘宫呢?历史的悲剧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产生意料不到的结局。应了那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赵武灵王当初原以长子章为太子,后来因为爱美人吴娃,就废了太子赵章,而立与吴娃所生的儿子赵何为太子,并经不住枕头风,竟在自己还正处在作为的年纪中,就让位给自己的少子赵何,甘当“主父”。再次背道而废长立幼,埋下了祸根。他虽退位为主父,但却将军队抓在手中,仍然是不停地率军征战,甚至化装成使者进入秦国察看地形和秦王的为人,让他的儿子赵王留守处理国政,引起多方不满。这就再次埋下了隐患,在他后来被围困沙丘宫达三月之久,连一口饭也无人所送的原因之一。
当断不断,反受其祸。他的妇人之仁、儿女情长再次将他推向了绝路。不过这次的儿女情长,是放在爱长子的身上。他的长子赵章本就是个骄奢傲慢之徒,怎能不恨父亲的废长立幼?赵章早就私下磨刀霍霍,很多人反映到赵主父那里,而他竟心存怜悯,看到身材高大的赵章北向跪拜弟弟时,心生愧疚之情。在吴娃去世后,欲将赵国一分为二,让两个儿子都当王,正在这种犹豫不决之中,动乱发生,父子二人都不得好死,成为天下的笑柄。在平叛过程中,本没有他的事,结果他却让失败的长子逃入他的宫中避护,导至了兵围他的沙丘宫之实。赵章处死,但参与围困沙丘宫的士兵,由于怕事后被他报复,而遭满门抄斩,刚脆就一不作二不休,将其围困直至饿死。一代雄主就这样悲情地射幕,死于自家人手中。
赵武灵王背“道”实施胡服骑射,是雄心壮志为强国,使赵国称强于世,得到后人的称颂而青史留名;他的背“道”废长立幼,是儿女情长爱美人,使自己饿死宫中,只落得个世人扼腕叹息而已。由此可见,先贤之道不在于守与不守,而在于为何而背,当背之有义而为国,应逆势而为去背,这就需要有变革勇气而图新,是不破不立,守旧与变革两者相遇,变革者胜;当背之失义而为己,就应顺势而守道,需要循法而克己,是萧规曹随,无为而治也不失为一种好模式。守与不守其实就是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发展规律,变才是永恒。

作者简介
朱双顶,从警近40年,头顶国徽,肩扛责任,保一方平安,卫百姓和谐。一路踏歌而行,将青春热血和大好年华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竭尽绵薄之力。如今退休,不忘初心,重拾雅趣,留下点滴文字爱好。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赵武灵王的背“道”之举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