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德玉
我国是礼仪之邦,一贯注意礼貌。讲究“以礼相待”,认为“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到人不怪”。礼貌是对人的尊重,是道德、是品位。《论语.为政》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小孩自会说话起,父母和祖辈就教他(她)称呼人、学礼貌。“富者有礼高洁,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礼仪:鞠躬礼、拱手礼、合十礼、亲吻礼、吻手礼、碰鼻礼等等。文明礼貌的人对异己的不同礼节要予以尊重,入乡随俗,否则会惹麻烦。2015年初,奥巴马夫人在沙特阿拉伯穿短袖上衣,没戴头巾,遭人非议。
出国办事人员和留学生务期牢记践行所在国的礼仪。社会学专家费孝通曾说过:“在自己的国家,你是一个公民;在国外,你是一个国家的代表。一个异文化 的环境中,你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种文化的代表,要为自己的文化负责”。
礼仪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改变。我国封建社会时行磕头礼。臣子给皇帝磕头;百姓诉讼或被状告,给坐堂官员磕头;过年,小辈给长辈磕头……如今,上下平等,老幼平等。磕头礼早已被废除了。
各国也有大同的礼仪:这就是握手。人与人之间有了点不快(小矛盾),一“握手”则“言欢”。在足球比赛中,如果双方踢个平局,被称为“握手言和”。
但握手礼也不尽如人意。半个世纪前,《新民晚报》上登载了林放先生不赞成握手的文章。没被采纳。2015年3月19日,《新民晚报》上又刊登了邓伟志先生建议提倡招手礼的文章,也没被采纳。没被采纳的建议、观点多的是,但这绝不等于这些观点都无道理,没有生命力。
近三年来,新冠肺炎在世界诸国肆虐蔓延,各国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业、商贸旅游、服务性行业和文教卫生体育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我国前总理温家宝说:“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是的。国人在抗疫防疫中,养成了勤洗手、多开窗、戴口罩、少聚会和保持社交距离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通行天下的“握手”礼,人与人零距离接触,新冠肺炎与流感等传染病,被传染上的概率大增,国人已弃之,代之以彼此相距数丈的招手礼。实现了林放和邓伟志两位先生的英明主张。招手礼并非权宜之计,待到疫情成往事,仍然可行。
另外,起于佛教,传至民间的不接触肢体的合十礼:十指并拢,双手合于胸前。合十礼有跪合十,蹲合十和站合十三种。笔者认为站合十也可以考虑施行。
欢迎读者诸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