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诗人弗罗斯特
诗人是没有职业分野的。诗歌不认人,只认文字,只认与它相合的指纹。
美国桂冠诗人弗罗斯特,被公认为新英格兰农民诗人。理由是,他一生有相当长的时间在经营农场。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的祖籍在马萨诸塞州。他1874年3月26日生于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11岁时迁回马萨诸塞。1897年秋,弗罗斯特入哈佛大学,两年后因肺病中断学业。1900年举家迁往新罕布什尔州德里市(Derry),那里有祖父为他购买的农场。
新罕布什尔州绰号“花岗岩州”, 全境多山,有8个1600米以上的高峰,61座200米以上的山峦和157座800米以上的山丘,仅东南部有一小片滨海平原。弗罗斯特不是到此体验生活的,而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农夫来经营农场,亲自在田间割草、挖掘、伐木,亲自耕耘、播种、收获。这是他一家人的衣食之源。在如同中国昔阳大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经营农场,向石头要粮食,想来并不容易。他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也感受那里的风景、居民、语言。他不是“像个农民”,而是真正的农民。他开始写诗,成了一个每天都接触大自然的乡村诗人!
人不可能平白无故地成为一个诗人。真正的诗歌,来自心灵深处。弗罗斯特不是用诗歌来装饰生活,也不是将生活作为诗歌的附属品,而是把诗歌和庄稼一起耕耘,一起播种,一起培育,一起收获。他是一个种庄稼的人,也是一个“种”文字的人,“种”的是诗歌。这段时间,他写诗很多,很快“够出三本诗集了”!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新英格兰的土地上,他成为它们的发声器官,“字字都能提供有声的意义”。但他的声音并未引起诗歌界的注意,没有刊物愿意登载他的作品。当他把粮食储存进了粮仓,也把那些诗稿放进了抽屉。对于写作者来说,抽屉相当于“酒窖”,酒是酒精和时间的产物。不是吗?
诗人成功的概率低于世间任何职业,因为写诗根本就不是一个职业。诗歌不会给人一个可靠的明天,任何时代都是如此。如果你确实了解中国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命运遭际,就会毫无保留地相信这一点。诗人们大多坦然接受了这种宿命。也有的诗人突然间被世界发现,就像发现了一颗新星,其实那颗星一直在空中运行着。
世界不止一个农场那么大,走出去看看吧。弗罗斯特来到英国伦敦,结识了庞德、托马斯、休姆、吉布森等一批真正懂诗的人。1913年,他在伦敦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4年又出版了《波士顿以北》。英国评论家的热情赞扬引起了美国出版界的重视,1915年,他有两部诗集在纽约出版,受到美国读者的欢迎。弗罗斯特只是有幸成了“概率”的宠儿。毋庸讳言,被埋没的诗人更多。这都无所谓,埋没是一种常态,世间多少花朵都是这样开放的。
弗罗斯特的诗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主要描写大自然和农民,往往从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土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我不是说“进入哲理”就好,诗歌并不是哲理的最好载体。弗罗斯特却“进入”得恰如其分,这就好。诗人从新英格兰农村撷取的个人或具体事件都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诗的内涵远远超出了新英格兰狭小的空间。从乡村起步,弗罗斯特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诗人。
弗罗斯特的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善与恶的混合体,因此他的诗一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和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另一方面也写了其破坏力及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自然界无视人类的存在,人在它面前孤立无援,渺小而可怜!在《老人的冬夜》中,诗人运用“薄霜”“凝霜”“夜”“一盏静静的灯”“积雪”“空屋”“冰柱”“沉重的吸引”“沉睡”“冬夜”等意象,展现了一个人艰辛的人生旅程。
诗人米沃什说:“一个国家如何能孕育三个如此不同的诗人瓦尔特·惠特曼、艾米莉·狄金森和罗伯特·弗罗斯特,要理解这一点是难的。”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手法,同多数诗人截然不同。他不热衷于诗歌形式的试验与改革,而是满足于“旧瓶装新酒”——用“旧形式表达新内容”。他的诗歌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时期,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他深受19世纪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和勃朗宁的影响,用简单而通俗的口语、人们熟知的韵律、日常生活中的比喻和象征,描写新英格兰地区乡村的生活风尚。弗罗斯特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朴实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文字之中。这既是弗罗斯特的艺术追求,也是他成功的秘密所在。不过究竟什么是诗歌的真谛,实在说不清。每个人走自己的路吧!
“深秋的树林中分出了两条路,
可惜我无法同时涉足,
我曾长久地跋涉,
如今却在这里伫立,
眺望着其中一条的尽头,犹豫、踌躇……
然后,我选择了另外一条……”
我们至今仿佛还可以看到弗罗斯特当初在岔路口徜徉的身影,那条《未选之路》引起我们浮想联翩……弗罗斯已经走远了,而他的诗歌仍然离我们很近。好的诗歌都是如此,能够穿越时空,拨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
作者简介
李光荣,滨州人。医生,业余写作。山东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