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执着的攀爬者
——简评散文家韩冬红女士《做一枚圆月挂天空》
文/付春生
记得有一次,和韩冬红女士到一处采风,看到一堵不算太低的院墙,和一棵不算太低的枣树。空间感和高度感立即让韩女士产生攀爬的冲动。她立刻轻松地爬到院墙上。再从院墙上爬到紧挨的枣树上,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粲然写在脸上。
自小就喜爱攀爬。用韩冬红自己的话说,不像一个女孩儿,更像一个男孩儿。正如她在《攀爬者》中写道:“我不喜欢花朵,但是喜欢多年藤科植物。在我看来蔷薇、爬墙虎、葡萄架、野麻等,有一种为了尊严而活着的力量,一种忍耐寒冬酷暑摧残而不折腰的力量。我从它们身上可以感受到那种不可言喻的东西。”这是她人生的一个隐喻。为了一个目标,她会不惜任何代价,不懈追求,直到达到目标为止。书中的诸多文章,我细细品味,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力量,感受到了文字给予的精神支撑!
铁凝曾说:“优秀作品一定是直面内心的,让人的灵魂提升而不是下降,给人希望而不是绝望。作品要有光和热,首先作家自己的心里要有光和热。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韩冬红的文字就升腾着这样一种光和热,它提升着人的思想和灵魂,让人在不论什么艰难挫折上,都能坚定执着,笃定前行。
“无奈,我继续把她搂在怀中,累坏了我的右手,它一会儿去摸索键盘的左边,一会儿又盘旋在键盘右边……”作者曾是一名打字员,在当时那种落后机型下,面对一摞摞文字材料,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但她为了完成任务,竟把不满一周的女儿带在身边,一边抱着孩子,一边打字,让乱蓬蓬的文字在她的指掌间清晰在纸上。
在家守了一夜的母亲等不到女儿回来,天不亮就找到单位,只说了句“这下我放心了”。读到这篇《远去的打字声》,我深切感受到作者的坚韧和责任。她为了完成上级交给了任务,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劳累都能承受。正是这样一种攀爬的力量,让作者从一家企业转到公安部门,又被提拔为正科级干部。在文学领域,她也突飞猛进,如日中天,获得冰心散文奖等诸多大奖,发表文章无数,成为一名颇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一种巨大的力量首先来自于她先天的坚硬质地,更来自于外界的锤炼和涵养。作者的母亲就是一个非常刚强的女性。丈夫去世后,靠着自己柔弱的身躯养活着一大家子人,不逼成一个女汉子才怪呢。作者《在野南乡》中这样写道:“我理解是谁逼迫母亲,由一个骂人不带脏字的知书达理的女人,成为一个‘野’女人的”。是啊,和男人一样拼死拼活地干重活儿,得到的工分却“有偏有向”,这放在谁身上都难以接受啊!于是她据理力争,换回了公平。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然也耳濡目染母亲压不倒、累不跨的精神气血,让“钙质”变得强硬起来。这看起来是受苦,实际上是一生的财富。
读一篇文章煮一次心灵。我读《关在春天之外的露》,被关露那种丝毫不计个人得失,不计被冠以“汉奸”之名,也要打入国民党和日本机构内部,得到重要情报,即使后来挨整坐牢,也无怨无悔的行为所感动。读《寻找“苏”迹》,被苏东坡那种高尚人格——不惜被扣上“政治有问题”的帽子,甚至后来被贬惠州,也要坚持正义,为老百姓说话的精神所折服。读《万婴之目》,被林巧稚宁愿牺牲自己一切,也要换回万万千千婴儿平安降生的大义大德所感佩……这一篇篇文章都暗暗隐潜着一种力量,这力量或让人温暖,或让人启悟,或让人崇高,或让人强大。这多像一枚月亮一样挂在天空,始终让人看到纯净,看到光明,看到美丽,看到一切高远的哲思和梦想。
凝结起这强大力量的是一粒粒如珠光玉珮一样的文字。多年的刻苦磨炼,和对文字的敬畏和追求,让作者能够非常恰当地运用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十分匠心独运地构建起每一篇文章的山水园林,亭台楼阁。这风景是自然的、和谐的,是不加任何色素雕饰的精神高地。正像美学大师宗白华说“艺术之美是自然的,犹如秋叶在微波中颤动,好似白云蓝天在水波中荡漾,让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
“袅袅炊烟绕过桑葚和老枣树、婆枣树向着屋顶散开,小米的芬芳在院落里弥漫、我嗅着这种纯正的农户味道,一不留神,就长成了大女孩。”“我喜欢月光下的芦苇塘,纯净,简单。嘈杂的村庄披上绚丽的金属色,使河边的芦苇片刻间筑起了铜墙铁壁。月亮忘情地跳进水中,用行动证明‘她’想与人间平分秋色……”我读着这样的天然文字,仿佛感到自己一下子走进了那个唯美的画面之中,那种薄纱细雾衬托起来的色调和柔情,在心胸间跌宕起伏,泛起阵阵涟漪,让人感到有一种熨帖和惬意在波浪间轻快泛舟。
这是一本适合成年人读的书,也是一本适合学生阅读的励志书,无论是谁,都能在书中找到触动内心的契合点,让那淡雅的文字散发出的一缕缕清香,蔓延在滚动的心底,涤荡掉内心的一切污浊,激发起更加勃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