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名人和大师
文/江鸟
现在时兴另类,似乎只有表现另类,人,才有个性,事,才能夺人眼球。
把本来好端端的东西抛在一边,专拣边角旮旯的东西摆弄出来起哄,是网络另类的常见形式。似乎不这样做,就显得自己知之少,见识低,没学问。
前些年,网络上铺天盖地给所谓的“抗日名将”张某某造势“正名”,给人印象是,此人为打败日寇立下了不朽功勋,大有没有此人,抗战胜利还得推迟几年的样子。
然而,翻看一大堆抗战史料,有关其人的记载甚少。此人在国军中职位并不高,也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历,并无什么赫赫战功。他既不“著名”,也不是什么“名将”,最终,还是在解放战争中被人民解放军正义的子弹击毙的。
此人尚可圈点的,大概是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他本人外表形象的所谓高富帅,以及被老蒋偏袒护佑的经历。
可见,有的“名人”并不具备推崇价值。由是推之,名人说过的话,未必都是真理。给人讲道理,不要总拿名人名言来教训人。
网络舆论的功能之一就是娱乐,既然是娱乐,舆论炒作的许多事,热闹一阵子后就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许多人喜欢追新猎奇,正史戏说。对待历史,虽然不应唯书、唯上,但硬把黑的硬说成白的,无异于混淆视听,贻误后人。
与吹嘘张某某大致相同的套路,前些年在自媒体圈子里也掀起了一股风潮,一阵风就把某某老文人夫妇吹上了天。
此夫妇在民国时期曾出国留洋,本身肯定有一定的学问。但学问再高,如果不出什么成果的话,叫人如何信服?
单就行业层面来说,鸡圈里再漂亮的母鸡,如果不下蛋,也不是什么好鸡。
人云亦云,以至于许多并没有阅读过他们文章的人,也跟着点赞称颂。弄得一些懵懂的年轻人纷纷在朋友圈转发那些赞颂式的水文,用以装深刻,充文雅。
毫无辨别地人云亦云,无异于复制皇帝的新衣。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此文人虽无大作继续问世,却经常抛出一些鸡汤语句,也在劝人低调,似乎是为自己鲜有新作的事实进行辩解,使人不得不怀疑其是否有垄断圈子、压制新人的不良动机。
低调,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来就不是做事的规范。人们对作家、对文艺工作者的期待是佳作频出、隆重推出、闪亮登场,而不是希望看到你一味低调地抱残守缺、循旧藏拙,不出作品不登台的垂暮形象。
依照许多鸡汤文宣扬的低调论,高层次的人总是很低调,谁不低调谁就是层次低。弄得许多平常的人连朋友圈也不敢发了,生怕被贴上炫耀的标签,生怕被朋友认为自己层次低。
一个人的层次,既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藏出来的,是学习和实践结果的自然流露。如此“低调论”委实害人不浅。
那对老文人夫妇做为专业作家,拿了政府那么多年的高工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篇随笔小文应付读者,回馈社会,心里是否坦然?是否对得起“大师”的名号?
相比之下,简直有点替张恨水感到委屈。这位一生著作几十大部,洋洋洒洒五千万言的“中国大仲马”,在得病期间没了稿费,穷困潦倒,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周总理听说后,安排他在文化部门挂个职,领取些薪水,以免被饿死。但他一旦康复又能写作时,便果断辞去公职,全家靠他一支笔养命。
忽觉得,像张恨水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文人,才是真正的大师。
社会发展了,不知是总体上文化水准大幅提升的缘故,还是大师“扩招”贬值的原因,当下的“大师”们实在太多了,多得使人眼花缭乱。
有的人在聊天群里发几张照片,在小圈子里弄几句顺口溜,也被吹捧成了摄影大师、著名诗人了,叫你弄不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大师,谁才是真正的诗人。
也难怪,世人都喜欢被夸赞、被奉承。不少文艺爱好者因为网友的几句奉承,刚开始还心虚推让,慢慢地,就俨然以大师自居起来。被奉承的时间长了,也就对别人的奉承欣然笑纳了。一个人如果没了自知之明,也就容不得别人的批评。甚至,把自己作品明显的缺陷当作独有的风格。这无异于固步自封,作茧自缚。
有一个词叫“捧杀”,它告诫我们,对别人的奉承和吹捧,切勿当真。人的虚荣心、名利欲一旦生根、发芽、膨胀,便如温水中的青蛙,叫你在享受温柔慢热的蒸煮中慢慢地自毁生命,走向灭亡。
真正的大师,定然有不因纷扰而改变的意志和海纳百川的胸怀。那些陷于捞取利益、装腔作势、沽名钓誉的所谓“大师”,最终会被时间所淘汰。
我们需要真正的大师,时代呼唤真正的大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