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秋

散文︱李瑞英: 诗词中的秋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秋天因它具有的多姿多彩、丰收喜悦的秋韵之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赋诗赞赏。同时,由于万物衰竭,落叶飘零, “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天又被赋于肃杀与凄凉之意。因此,古诗词中对秋天的情感大致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对于明爽的秋景的描写而表达的“喜秋”“赞秋”;一种是以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为代表的“悲秋”。
“莫道身闲总是秋,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与“心”合而为“愁”,一个“愁”字,几千年来令中国文人说不尽道不完。说到“悲秋”,首推李清照的词句。这位著名的宋朝女词人在经历了战争之苦与离夫之痛,对于万物颓败,“花自飘零水自流”的秋天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的愁绪。她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凄凉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悲国悲家的感叹将秋季万物零落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马致远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寥寥数语将天涯游子的秋愁刻画得淋漓尽致夺人心魄,读之,谁能不肝肠寸断? 鉴湖女侠秋瑾的那句千古流芳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更是将秋的悲壮惨烈发挥到极致,使得她就义前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至于“赞秋”的,那也不胜枚举。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作者写这首诗时正当九月,秋高气爽,多么美丽的秋日景色。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轻快的节奏,诗意的内容,令人对滕王阁的美景充满向往。 
最让人感觉荡气回肠的,还是刘禹锡的《秋词之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言秋日胜春朝”中的“胜”字,一个字便否定了前人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秋高气爽中平添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豪迈,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与天地美感。曹操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渺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反映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胸怀。

读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夕阳将至、夜晚将临的秋天江上美景,让人心情舒畅,惬意。寇准的“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描绘了一幅色泽明丽的北方晚秋景物图。诗中河岸、帆船、波浪、远树、疏林和秋山,让诗的淡雅自然的韵味大增,浓浓的秋意给人一种甜香的美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王维将明月、松林、清泉、石头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把秋天演绎成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秋本无情而人有情,人的情感一旦融入诗中,秋也具有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无限神韵。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天成就了古诗词中的一个个瑰丽传奇,古诗词因为有了秋的身影而更加璀璨夺目。行走在古诗词中的秋天,如品一杯散发着幽香的清茗,可以思接千古,穿越时空,与诗人的心灵对话。秋之美,道不尽,欲说还休。

作者简介:李瑞英,国网莘县供电公司。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诗词中的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