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如水的读书人
宋天玉
师范读书时的同窗好友杨顺,走上工作岗位半年后,我们俩又不约而同的携笔从戎,从两个县的不同学校里走进了同一个战功赫赫的步兵师,我在坦克团、他在步兵团。虽然相隔不到五公里,但两年多的军旅生活中,忙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没有来往。后来部队编制调整,坦克团从海城调防到四平,从此更音讯皆无。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被调到军区装甲兵司令部作训处工作,杨顺不长时间也从海城师机关调到军区政治部做秘书工作。同城而居,同城工作,又都在军区机关里,电话联系上了。八十年代初,杨顺全家三口人,到军区装甲兵大院我家串门,同乡、同学、战友,见面格外亲切。老伴在家备了好菜好酒,老战友、老同学,把酒言欢,无不酣畅淋漓。
八十年代中期,我从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调到大连坦克部队任职、又调到黑龙江陆军预备役部队工作,三十多年的时间又失去了联系。2003年我从部队退休后,听说杨顺同志转业到春风出版社当编辑。直到2018年,师范同班同学集会,才又联系上了杨顺,从此在一个微信群里生活聊天,其间还组织了北戴河、沈阳两次同学集会,进一步增进了解和感情。
师范读书时,杨顺是数学课代表,学有专长。更让人钦佩的是他的音乐天赋,手风琴拉的好、小号吹的好,新年晚会,全校大合唱,担任指挥,一炮打响,全校走红。本以为他会在音乐的道路上创造辉煌,但参军后却没有继续,而是做了秘书工作。在师机关工作出色,被选调到军区机关给首长当秘书。转业后进了出版社,做了编辑。大概是本职工作的熏陶、或是乐于博览群书,与文学、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从工作岗位退休后,单位对他还恋恋不舍,被返聘后继续工作在家里校对文稿。工作虽有了弹性,但他从不偷懒耍滑,扎扎实实的工作,业绩突出,受到各方好评。一位与杨顺在同一机关工作的报社编辑、将军作家吕永岩,聊起杨顺说,“他的文字校对编辑工作,绝对高手,他校对签发的文稿,基本是零误差。”从2018年重新走到一起,微信上文字交流,真的见识了他的实力功底。帮助我校对的几篇文稿,篇篇无病例,令我折服。
杨顺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已经年过古稀,不但孜孜不倦的工作在文稿校对上,还结合工作博览群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四大名著”他不知阅读了几遍,世界名著也涉猎不少。读史更是他的一味追求,先后读过《四书五经》《山海经》《战国策》《史记》《王阳明全集》《老子》《孙子兵法》《五灯会元》《黄帝内经》,书中都有心得记述眉批。另外还广泛涉猎考古学、社会学、世界地理,不能说是博览群书,却是在浩如烟海的书香里畅游无暇。不但自己读,还影响其地人与其在书海里同行,先后给我赠送了老子、孔子、思想道德修养等书籍,看书思人,让我对他时时高看一眼,真正成了文兄谊友。
杨顺读书读史,有感而发,半年时间里写下了读历史、读名人、读典故、读文物、读风景、读山河的十四行诗一百余首,每天发到同窗微信群里,让大家一饱眼福,走捷径学知识、学历史,增加了微信群的文化品味和知识含量。杨顺在写“老子论道”一诗时,初稿掛在墙上,每天读一遍改一次,连续五天,字斟句酌的精细推敲,才定稿发出。
杨顺同学在这个竞争激烈充满浮躁的时代,能够远离利益,心静如水的读书写作,真是老年人的一个标杆,引领着老同志在衣食无忧的生活里,寻找更加美好的追求一一精神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