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译中感悟 -李密的《陈情表》

学习到李密的《陈情表》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同的课文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那是要区别对待的。有的篇目,像《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之类的可以侧重于诵读;有的篇目,像《愚溪诗序》、《师说》之类的可以侧重于讲解;有的篇目,像《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这样的,则要侧重于感悟。
这里所说的侧重,就是说要注重这一方面,其他的也会顾及到,但可以作为次要的内容处理。不同的处理方式,是针对不同的文体和不同的内容而言的,但万万不可忽略的,却是这些作品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关系和学生的学情。之所以这么确立侧重点,原因就在于此。
其他的文章也需要学生的感悟,但像《陈情表》这样的文章更要侧重于此。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学生尤其现在的学生对孝道的理解不深入,而往往还会把这篇文章的感情简单而低劣地视为封建社会的产物,从而淡漠地处理它。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学习,就把这篇文章糟蹋了,前人的感情体会不到,又没有通过学习在自己的内心树立起相似的意识来,教学任务等于没有完成。这是由我们的时代决定的,也是由学生的生活情况决定的。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明白的前提。

知道了这个前提,剩下的就是如何解决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深入领会,仔细品味,多方咀嚼。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感悟的目的。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翻译最为有效。
平时教学,我是不太爱让学生逐字逐句翻译的,尤其是辞赋,觉得这么一来,就破坏了文言语言特有的完整性,更多的,则是引导他们透过词句去探究,去领悟。翻译工作做的最多的,是学习到传记文学的时候,为的是应对考试。但像李密《陈情表》这样的文章,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却觉得极有翻译的必要。
我们知道,翻译有两种,一种是直译,一种是意译。传记文学的翻译,需要的是直译;而像《陈情表》则绝对需要意译。这里所说的意译,指的是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必要的合理的想象。
无论读什么样的文章,都离不开想象,否则难以把握作者深层的感情。而学习《陈情表》就更是这样了。一方面,学生与这样的表达是有距离的,他们对这种叙述方式是陌生或者说至少是不谙练的,既然语言与自己隔了一层,那么,透过隔膜的语言去体会感情,那个障壁就更厚了,这样是把握不了真切实在的感情的。另一方面,有许多的词句比较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往往会把重点放在读通、读懂上,重点着落在这上面,那么,感情就是次要的了,纵然想理解,想深味,但等到理解清楚意思,感情已经显得淡漠了。还有一点,中国古人写文章十分简练,这是一个优点,往往也是一个缺点,过于简练了,对于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就会产生言简意赅而辞不胜意的后果,倘若一味地盯住词语的意思,那么,通过词语流泻出来的感情就把握得不全面了。许多老师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布置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品,但这样做到底能不能实现目标,却是一个疑问。所以,掺入想象的翻译就是必要的了。这样做,首先是将意思理顺了,其次是变成自己熟知的语言表达形式了,然后来品味感情,感受自然会深切一些。等到实在、深入地感受到内含的感情了,再来读原文,效果会是比较理想的。因为此,就决定了对于这篇文章,没必要全部翻译,而应该翻译那些情感深厚、叙述性强的文字。避不开的当然是第一段了。

学生疏理清楚字词以后,初步得到的译文应该是这样的:我因为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到不幸。我生下来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年纪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亲自抚养我。我小时候病很多,九岁了还不能走路,孤苦伶仃,一直到成人自立。我既没有伯叔,也没有兄弟,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没有什么近亲,在家没有照应门户的五尺高的小孩,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而刘氏早被疾病缠绕,经常躲在床上,我给她侍奉汤药,不曾废止离开过。
可以看得出来,由于文言文表情达意时特有的特点,使其文字分外简练,而简练的文章翻译出来以后,虽然意思完备,但感情却仍显得不充分,故而就学生的阅读水平而言,他们只是知晓了大意,了解了内容,但要做到披文入情,深刻领会作者的深情厚意和悲怆情怀,却是远远不够的。若想达到目的,还得需要必要而合理的想象。前人言,读李密的《陈情表》不哭者,可谓不孝。那么,什么样的文章会让人读得哭泣起来呢?首先大概应该是能让人产生身世之感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文章正好让读者想起了他的生活,他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而借他人之笔墨浇自己之块垒了,但同样的人生经历对于读者尤其是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那是少之又少的,让他们感动通过这条渠道不大可能;其次,则是掺入了读者的想象,调动了他的同情心和悲悯之情,深入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现状中去,把那份情感挪移到了自己的内心,引发了内心最柔弱的部位,从而感动莫名。这是一种高级的阅读,不但就语言文字而言,同时也对修炼丰富自己的心灵而言。而这一点,正是一位语文老师所必做的。

从而,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来通过想象阅读这篇文章的这一部分了,倘若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这一段就换了个面目,以这样的形式呈现了:
我,因为生命的艰难险恶,很小的时候就遭遇到凶丧。还在我才六个月大的时候,我的父亲就离我而去了。我睁开朦胧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我的身边只有母亲。我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与父亲相依相伴的时候,总会感到极为悲痛。我是多么想拥有这么一个强大的依靠为我遮蔽人世间的风雨,但这注定是不可能的。没有父亲,我们孤儿寡母一起生活,虽然艰苦,但看到母亲那温馨的身影,还是足以安慰我敏感的心灵的。但就在我四岁的时候,就连这样些微的幸福也被剥夺了。我的舅舅,他逼迫母亲改嫁了。母亲虽然舍不得我,但她又有什么办法呢?她只能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从此再也不能与我相见。没有了父亲,也没有了母亲,我像一只被遗弃在茫荒的人间的可怜的小鸟,没有了任何佑庇。偌大的家里,只剩下我与祖母刘氏二人,她拥抱着我,怜惜着我,拉扯着我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如果我身体健康,也许祖母可以轻松一些,但我的身体却非常瘦弱多病,到了九岁了还不能走路,祖母抚养我也就格外费心费力,要知道,她当时已经五十六岁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多么希望有个人能帮助一下我,帮助一下祖母啊。但是,我既没有伯伯叔叔这样的长辈,也没有哥哥弟弟这样的亲人,我从小到大,一直就在这样孤苦无依的环境中成长。如果我们的家庭经济情况好一些也就罢了,但我们家却是在非常贫困的,门庭衰败,连个可供使唤的童仆也没有。整个幼年,我就在这样寂寞、清贫、孤独、悲凉、惨痛、冷酷的环境中苦苦挣扎着,陪伴我的只有我的身影。我的祖母,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安慰着我,照看着我。但一次接一次的家庭变故,一天接一天的辛苦操劳,使她患了疾病,只能躲在床上,等着我给她侍奉汤药。我是一天也不能离开她的啊。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想象,是根据人之常情出发的,应该说倘若按照现实,只会显得想象较轻,而不会较重。这些想象,都是基于作者的自述的,并没有离开原文凭空捏造。但如果此时我们再来深味这一段的话,那么,感受到的深情很显然比一般的翻译要浓重得多。其实,想象根本不可能停止于此,老师的任务只在于引领,学生自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细节上继续想象,只要合理即可。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后面的文章内容就很好理解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篇文章的学习任务完成得也就比较圆满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在翻译中感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