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朱元璋

(元)九十年,国祚废。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明朝,从1368年到1644年,历经276年,16个皇帝,最终留在《三字经》上的,就是这短短12个字。

崇祯我们上回已经说过了,是一个很努力但也很倒霉的皇帝。

每个朝代都有末代皇帝,而他,被历史和命运选中了。

至于成祖,以后一定会讲到。

现在我想讲讲,这12个字里没有出现但却至关重要的人,那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

1.从朱重八到朱元璋,先打下一个天下

朱元璋是朱重八,他是一个因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而家破人亡的孤儿,确切地说,是一个农民孤儿。

他没有什么厉害的家庭背景,更没有饱读诗书。

他有的只是想要报仇的一点点动力。

在放过牛当过和尚之后,被命运和朋友(汤和)选中而出山正式走上谋反之路。

而这位汤和,也最终成为陪伴他最久的人(大概是朱元璋即位之后唯一没有被杀掉的功臣)。

除了幸运之外,朱重八一定是有打仗的聪明智慧的,从战略战术到动员士兵,从识破战局到果断决策,他具备了一个大将的智慧,也具备了一个领导者的风范。

徐达,汤和,常遇春,

冯胜,李文忠,朱文正,

蓝玉。

这些是帮他一路拼杀的战将,有真正的大将,也有昙花一现之后就自己作死的伪大将。

战争中最残酷的地方在于,选择只有一次,错了就没有改正的机会了,错了就是无数的人命。靠什么,靠直觉。

而朱重八就具备这样的直觉。

在一路拼杀中,他们打败了陈友谅(无毒不丈夫),打败了张士诚(盐贩子),似乎这些竞同样出来谋反的竞争对手才是真正的敌人,而元朝,和元朝的王保保,简直有点不堪一击。

其实最后打元朝还是费了一番功夫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重八就这样被气运加持一路当上了皇帝。

也从一个农民逆袭为超级大地主。

朱重八无疑是成功的。

2.从朱元璋到明太祖,再设计一个天下

朱元璋建国之后,充分发挥了他作为政治家和领导者的才干。

一是设计国家模型

机构设置,赋税制度,户籍管理,普及法律,设立锦衣卫,肃贪风云,朱元璋一路设计。

朱元璋确实挺能折腾的,从后代子孙辈辈的起名用字,到普及法律《大诰》的奇思妙想,从胡惟庸案蓝玉案的株连万人,到人死的说法不同职位穿衣服的讲究,从取消丞相制度再累的工作老子一人干,到对户进行分类,职业细分及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精力充沛的天才。

二是杀杀杀杀杀

如诸葛亮一般料事如神的刘基,最终却在党派斗争中,死去。他算清了大明的发展,却没算清自己的命运。

杀掉李善长,是没有理由制造理由也要杀。

杀到最后,竟然近无人为官,或者说无人敢为官。

官员带着镣铐执行审判别人的工作,然后自己再去赴死,此称为戴死罪、徒流罪。

书中有这样的记录“该年同批发榜派官三百六十四人,皆为进士监生,一年后,杀六人。戴死罪、徒流罪办事者三百五十八人。”加在一起一算,一个没漏。

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随随便便杀掉一万人那都是小事。

当然,朱元璋的杀都是有目的的。

那就是,为子孙后代继承霸业扫清障碍。

狡兔死,走狗烹。

3.成败之间谁论断,到底谁是谁的天下

明太祖设计的这个模型如何呢?伟大是无疑的,但我认为还是自私的。

他所做一切终是为了稳固皇权,稳固子孙后代的权利,却忽视了百姓疾苦,忽视了他曾经也是一个百姓。

他要求子孙后代不许工作,皇家发俸禄养活他们。但是没想到多年之后,他的子子孙孙却因为不能工作而活活饿死。

锦衣卫制度、内阁制度、分户制度。

朱元璋的种种制度,也最终因不合时宜,因不得人心,因不顺大势,而走向覆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从这一点来说,朱元璋是失败的,他被历史选中,但他终究不是历史的缔造者。

因为,历史规律不容改变。

“真正支配历史的人,不是朱元璋,是稻田里辛勤劳作的老农,是官道上来往的商贾,是明朝上进言的言官,是孤灯下苦读的学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注定默默无闻,都无法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

但朱元璋终究是明太祖,不论出发点如何,也不论过程如何,成功了就是胜利,胜利了就是为王。

成者为王败者寇,这也是历史教给我们的。

用黑暗的暴力维护了光明的正义,这是明朝创立的不朽功勋。

也是明太祖的不朽功勋。

而何为光明何为黑暗,

终是由成功者定义的。

PS:战争很残酷,战术却充满玄秘,没想到我竟对战争开始感兴趣了,将来一定要写一写。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