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学校生态、课程生态,你们是怎么理解生态的呢?如果办一间生态校园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呢?五年前我思考过生态幼儿园的问题,局限在生态课程和活动理念设计方面,对于生态教育理解很片面、很肤浅……。看完李希贵校长《重新定义学校》一书,拓宽了我对学校生态的认知,深感相见恨晚。
李希贵,山东高密人,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曾任山东省高密四中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潍坊市教育局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他在教育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构建了以生为本的育人模式,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推进了选课走班的教学组织变革,形成了学校新的治理结构。在课程、学生、制度、文化、教师、校长六个领域开展学校生态的研究与改革。下面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与您一起分享这本书。
生态教育观
教育就是服务。这句话我第一次听是从一位90后的幼儿园执行董事长说出来的,他跟李希贵校长一样认为:教育就是服务。教育是服务于人的成长、服务于学生的发展的职业。十一学校站在服务角度,追求教学本质。
教育成为服务业最重要的改变在于:过去学生是学校的产品,现在课程是学校的产品。
当课程成为学校产品的时候,教师和校长就成为产品的设计者。要研究学生的需求,也要研究怎么满足这些需求,用什么样的产品去满足这些需求。以此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才能正确定位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追求。这是十一学校的追求,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当课程成为学校的产品的时候,那管理者基本上在做服务于老师、服务于学生的事。作为校长、园长就是首席服务官、就是来提供服务的。当时我对这观点不太认同,因为我们觉得教育的力量大于一切,教育高于服务的层面。后来我也跟资深的园长探讨过这一论点,不少公办园的园长都觉得如果把教育看成服务,那就贬低教育的意义了!原来还是有很多的教育工作者还不能深入全面体会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
当课程成为学校的产品的时候,要推行使用这套课程时,设计者必须抱着我是推销课程的服务商,从服务的角度去推销课程。要思考几个问题:课程服务的对象是什么?亮点是什么?整套课程完善与否?实施过程有什么配套服务?学校为什么要买(用)这套课程?
生态课程观
教育应该像农业,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不是工业,不要机械生产,不能复制……李希贵校长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很多学校为了表现所谓的“特色”,千篇一律给孩子统一学习一些如篮球特色课程,学校就成为篮球特色的学校。例如书法、美术、国学等,学校似乎成为了生产、制作“特色产品”的加工厂,所有学生都把这个特长和兴趣放在模具里加工。最终的产品虽然有特色,但如果在体育特色学校的孩子喜欢唱歌怎么办呢?
传统学校,讲究因材施教,其实是教师主观上的因材施教。当一位老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样的教学时,是没法真正了解学生的,他看不到真实的学生。因此,十一学校通过生态诊断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时候,老师就真正看到了不一样的学生,有了实现因材施教的可能。
十一学校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做绿化课程链。学校的目标从“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变为“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育”。所以十一学校4000多位学生就有4000多张课表,300多种课程,形成1430个教学班。这样的学校形态,给管理带来多大的挑战?我们是无法想象的。
书中第二章节列举了很多个案来告诉我们,怎么样的课程才能为学生成长服务?怎么样的课程才是绿色课程?绿色课程方案更注重学生的自我调适,孩子是自由、自主、个性化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教育更包容、允许不完美的存在。
不要把学生培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大道至简,但真正能落实下去而且做得到位的学校真不多,特别敬畏李希贵校长能领着十一学校从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全方位考虑设计出系统完善的绿化课程链。
我们之前做生态教育也在追求还给孩子自由、自主、个性化的时间和空间……但我们做了一些事情,都是纸上谈兵。例如我们之前做生态教育,寻找过这方面的资源。广东很多以“生态”挂名的幼儿园我们去参观学习过。学习完我们能做的更多是模仿一些与“接地气”,与生活相关的、注重孩子操作的活动。最终确定了一年中围绕几大主题设计活动(春耕节、捕鱼节、秋收节、科普节)。日常分级部开展种植类课程(稻谷、花生、玉米、蔬菜、花卉)、养殖类课程(养鱼、乌龟、养鸭子、小羊);自然类课程(玩沙、玩水、玩石头);针对饮食研究了食育课程;体能类的做一些民间传统体能游戏;学习森林幼儿园,还把一些活动延伸到户外的荔枝园和农庄。活动听上去很多,新意是有,都只侧重在生态课程考虑方面。课程及活动缺乏系统的研发,变得杂乱,实施起来存在很多问题,安全问题、幼小衔接问题、忽略校园生态其它方面发展等等问题。
生态管理观
《重新定义学校》里面是这样解释学校生态的:好的学校生态一定是什么样的权力归到什么样的治理主体那里,而不是谁的职位高,就权力最大,就可以给所有的事情做决策。取消行政班,没有班主任,教师成为导师,学生走班上课。取消行政管理,校长不是所有事情有决策权。
看完《重新定义学校》这本书特别是学校变革这部分让我深有体会,是变革一定会出现变革焦虑症……改革坚持学生为主,但老师考虑第一位。任何改革在启动时候肯定是要靠老师的,但它最终的成功却必须靠顺应学生的天性。改革要掌握好变革的节奏,要管控风险,变革采用“半步”策略,鼓励先进,允许落后。
在一般学校组织的管理结构里,是没有“技术结构”和“支持人员”的。北京十一学校管理结构增加了技术结构——课程研发部门。大家想想,我们工作的校园有没有独立的这样一个部门:“生态课程营运部”,其职能是生态课程的研发与推广宣传。
当时,有一个幼儿园不仅提出成立“生态课程营运部门”,而且还大胆提出幼儿园行政园长、班主任的行政权力等变革。当想法提出来讨论的时候出现分歧问题了,教学业务的园长与行政园长到底谁听谁的?传统的观念是行政园长把控最高权力,但是行政园长要管理的事情太多,根本没有太多精力去研发课程。当时幼儿园实施教学园长与行政园长同薪同酬制,可以理解为在教学方面,行政园长要听教学园长的。在教学方面教学园长有更多的权威。在教师队伍中提出班主任改革成为支持型-服务老师,副班主任成为技术结构的老师等等的想法及初步的方案。
改革就是把新的想法付诸实践,改革的路上冲突很多,还需很多方面的因素来配合。制度与文化的匹配,目标价值观的统一,强大的师资队伍的保障。在改革中愿景是描绘了,但面对新鲜想法的冲击,对教师的素质,对管理者能力水平要求更高。如不然原先不太稳定的师资队伍一定会变得迷茫,摇摇欲坠。
李希贵校长治理主体多元、管理结构扁平、课程多样可选择的生长性学校生态系统模型。让教育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展自己,成为自己,这就是最理想的学校生态。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生态教育的模型吗?
作者简介:叶小梅,女,东莞市长安镇第二幼儿园行政助理。
指导:闫德明
美编:长安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