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随着“品质课堂”概念的提出,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如何提升课堂品质,促进学生智慧成长?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告诉我们答案。本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长期从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关注的内容出发,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
一、何为核心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核心素养就是人家拿不走的一种财富,而拥有了它,你就拥有了创造其它财富的基石,它具备基础性、生长性、共同性、关键性等特征。那什么样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能称之为核心素养呢?
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正如“人”字,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能力,两者互相扶持,互相支撑才形成一个完美的人。它告诉我们真正完美的人必须德才兼备,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人。作者在书中诠释为:“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一)关键能力
1.输入能力——阅读。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试问,哪门学科不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哪次考试不是用大量的文字表述?阅读不是简单的浏览,而是要领会其内容,进行信息的提取以及适当的推理。
2.加工能力——思考。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了一段文字后,能进一步去反思评价、想象与拓展就是思考。而通过用心搜寻证据,确信证据充足,才形成信念,这样的思考方式就是有教育价值的思考方式。
3.输出能力——表达。不会表达就难以影响他人。把所思所想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写或说出来就是一种表达。它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也是心理需要,是学习能力的最高体现和综合反映。
(二)必备品格
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品格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人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责任。
有了这些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就如汽车有了导航、手机有了流量、远征的军队有了粮草,人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越走越好。
二、何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品质课堂?
要培养语文的核心素养,我尝试在课堂“三度”中探寻,以生为本,让能力和品格的培养在课堂中真实发生,追求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课堂,实现品质课堂。
(一)品质课堂要有温度
课堂的温度在于《语文新课堂标准》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探寻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参与、培养、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能拨动学生情感的弦,让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呢?
首先,做有温度的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是课堂情感的缔造者和奠基者。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师情感的投入,可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俘获他们的心,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最终达成“爱屋及乌”即:学生对老师喜欢,会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中,反之亦然。
其次,创有温度的课堂。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在品读教材文本中,使学生认识真、善、美。课堂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把握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荷花》,通过创设情境品读荷花三种状态,学生在边读边想象画面中感受荷花的美;在学习《卜算子·咏梅》,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在学习《少年中国说》时,在慷慨激昂的文字间立报国志,抒强国情。
(二)品质课堂要有广度
人是群居动物,知识也是呈网状。学科的人文属性决定了语文知识点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知识间的融合和联结需要教师在广度上的引导和拓展:
词语,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词语的同时,可以拓展辨析同音字、形近字、近义词、反义词等,从而掌握更多词语。感知他们在读音、结构、词性,用法上的巧妙,符合教少学多的原则;教师教一个字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汉字发展的过程,寻根问祖,领悟中华方块字的无穷魅力。
古诗,学生在学一首古诗的时候,可以拓展同作者、同类型、同背景的古诗。比如:学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可以让学生回忆李白写的其他古诗;在教授《墨梅》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梅花的古诗;在背诵《四时田园杂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探究何为田园诗,何为边塞诗,什么又是送别诗,其代表诗人是谁?代表作又有哪些?可以趁机引导学生整理汇编诗集,开展斗诗会,比一比谁收录的诗多、谁积累的全、谁张口就能吟对应的诗句,评出优胜者并颁发奖状。
课文,在教《画蛇添足》一课时,让学生传讲喜欢的寓言故事;在教阅读课《我是什么》的时候,让孩子们拓展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从一则寓言故事可以收获多则故事,从一篇文章可以阅读多篇乃至一本书或群文阅读。语文就是如此神奇,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课堂知识的融合联结并不是单纯学生孤立完成,它需要生生、师生合作,合作探究拓展了课堂的广度。
(三)品质课堂要有深度
倡导深度教学,防止学科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一个突出表现。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方能薄发,让语文课堂纵深发展,在核心素养范畴内,就是运通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举两个笔者做两个微课实例:
1.活用教材,以读促写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的确,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以课文《白鹅》为例,在品味名家写作表达方法的同时,学以致用;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有效提炼表达方法和技巧,活用到刻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形象。
2.学科融合,创编剧本
课本剧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抹绚丽的风景,是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和运用课文语言的基础上,把原文的故事情节加以延伸。将课文改为课本剧,有助于培养学生承担学习主人翁的意识。以《西门豹治邺》创编课本剧为例,基于灵动教育的校本理念,本课采用“学+玩”的创意模式,在戏剧学科和语文学科的奇妙碰撞下,引领学生体验动态阅读的魅力,有效实现跨界融合,是实现莞式品质教育一种有效尝试。
通过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让我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发现契机,深入探究。让学生通过充分阅读练就输入能力;通过探究学习训练加工能力;通过学优则创学会输出提升表达力。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也是笔者努力尝试让课堂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目标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成长。
作者简介:刘丽云,女,东莞市长安镇金沙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