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选择这本书阅读是源于我和外甥女一次有趣的对话。我故意逗她说哥哥今天不来上学了,因为他是粤康码是“红码”。只见她马上皱起眉头,眼中噙着泪水。本以为她是担心哥哥,结果她说“啊?为什么我不是红码啊?”我问她为什么也想要“红码”,她说:”因为我不喜欢上学。“ 这话如果从儿子的口中讲出,那我一点都不好奇。但是她可是那个一年级都拿到两次学校最高奖励——全能星,家长眼中的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啊,怎么也不喜欢上学呢?突然想起闫教授推荐的80本书目中,好像有一本就是以这个问题命名的。果真,在书架上找到了它——《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T.威林厄姆,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目前任职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其研究主要围绕认知心理学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应用,是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资深专家。
这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作者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让读者清楚学生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师。
作者按照教师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来编排这本书的章节。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最感兴趣的三个话题。
一、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但它很脆弱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生来就有好奇心,但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开思考(P1)。
我们通常认为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作者在书中指出,大脑真正的作用是使你避免思考,因为它并不擅长于此。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不可靠的,当我们能侥幸完成任务的时候,我们就不去思考,反而依赖记忆。面对曾经遇到过的情境,我们只要重复之前的步骤就可以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打破陈规”,但如果你面对每一项任务都像初次遇到那样考虑所有的可能性,这种新鲜感一开始可能会很有趣,但这种生活很快会让你疲惫不堪(P5)。
那么学生上学就是为了学习,学习就是要不断思考,不断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经常要“打破陈规”,而这都是我们大脑最不喜欢的。学生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可以选择不做那些他们不喜欢的事,所以难怪他们不喜欢上学了。
幸运的是,虽然我们不擅长思考,但是其实我们喜欢思考。好奇心会促使我们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带来愉悦感,让人们喜欢的脑力活动的特征一般有两个:一是内容有趣,二是问题的难易程度适中。
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我们不可能总是”让步“,总是太容易,也会让他们觉得无聊,照样不喜欢上学。作者告诉我们,我们要选择那些有难度却看上去能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能让我们有愉悦感和满足感。
那么老师们要怎么做才能让学生都体验到解决问题的那种愉悦感,进而喜欢上学呢?作者提了六条建议:1.课堂切忌“满堂灌”,要给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机会。2.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放慢上课速度,减少讲授环节,充分利用板书帮学生的工作记忆减负。3.设计与学生相关又有趣的问题,使得它既有吸引学生参与的一定的难度,又顾及学生的认知限制。4.掌握基本概念后,再进行提问,才可能引发学生问题解决的愉悦感。5.接受并应对学生间的差异。让不同的孩子都体验到问题觉得的愉悦感。6.老师坚持记日记,并不断反思改进。
二、能记住电视剧细节但记不住知识
为什么学生能记住电视里所有的细节,却记不住我们告诉他的任何知识?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有意义的思考,是能够保证知识被记住的最重要因素(P42)。
最近网上的洗脑神曲,“蜜雪冰城主题曲”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了。儿子和外甥女,两个小家伙,摇头晃脑,在家里一遍遍唱“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I love you ,you love me ,Mixue ice cream & tea”。作为一代虎妈,看到他们开心,我就不开心。这些没有用的东西,记得这么清楚。课堂学的记住了没有呢?随口就问了我儿子一个课堂学习的语法知识,然后他的回答只有一个字“额……”
为什么听一遍的歌曲,就能马上唱得完整无误,天天在课堂上说的嘴巴都要破了的知识,却总是记不住?
这就和大脑的记忆机制有关。“感知记忆”存在的时间很短,一般就1秒。被额外注意而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才会被“缓存”。工作记忆的存储空间非常有限,离开的方式有两种,直接被新的信息挤掉,或者转移到“长期记忆”。当你想要用到它的时候,就会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来。如果提取不出来,就说明已经被遗忘了。
儿子和外甥女之所以能很快准确地唱出那首洗脑神曲,首先那首歌曲的旋律来自于一年级音乐课上学的歌曲《哦,苏珊娜》,耳熟能详。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歌词简单易懂,MTV的画面趣味感十足,也让孩子们记忆深刻。那同样学习的歌曲,为什么有的他就不记得了呢?
作者指出,含有情感的事情可以记得更好,但是情感体验并不是学习和记忆的必要条件(P47),重复是一个能够加强记忆的重要因素,但是只有重复也是不够的,尤其是无意义的机械重复,也许只能让你记住一些知识,但是效率非常低。
那么到底最佳的记忆方式是什么?作者在书中给出的答案是: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有意义的思考,是能够保证知识被记住的最重要因素。如果想要学到知识,它必须在工作记忆中稍作停留(P49)。
的确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当你把学到的知识复述一遍或者讲给别人听,你往往会印象特别深刻。Tell me and I forget, Show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真正的参与了,在工作记忆中有了停留,才能理解和记住。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让优生帮助学困生,其实我们也可以尝试让学困生帮助学困生,首先这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和尊重,另外这也是让他们尽力通过讲解输出,大脑不断地思考和加工知识,这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加强记忆的最佳过程。
还有一项能帮助记忆的有效因素就是”故事“。心理学家有时候认为故事有“心理学优势”,意思就是说故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回顾一下,如何才能更好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如果您记住了,说明我的“长篇大论”没有让您“工作记忆过量”。如果没记住,我想您肯定记住“蜜雪冰城主题曲”,因为这个故事可能给您带来了愉悦的感觉,含有情感的事情可以记得更好。
总结一下,让学生更好地记住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的思考变得有意义以及故事结构有助于我们思考和记忆。
三、 充分练习是为了日后更好地学习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充分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P83)。
每年的期末,我们都在瞧不起但是又不能停地在题海中遨游。指望在题海中挽救那群要沉下去的、游错方向的、还有无视我们自由自在的欢乐的孩子。很多人批评这种做法,认为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扼杀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那么,高强度的练习,真的有必要吗?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非常有必要。
1.练习是为了日后更好的学习。工作记忆的空间有限,我们无法给工作记忆空间“扩容”,但可以压缩将信息带入记忆的过程,或者说将它们“自动化”。
让信息进入记忆自动化最好的方法就是练习。通过练习,可以让一些相对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自动化”,进而不过多占用工作记忆的空间,给那些需要更多注意力,更复杂的信息腾出更多的地方。
儿子班的数学老师让他们背Π值表,最开始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觉得可能就是为了不用每次都计算吧。后来在孩子做题的过程中,我才发现,他熟练地掌握了Π值表,对于他在有关圆、圆柱、圆锥的题目中,特别迅速、准确地就能计算出结果。使他不会在做题中因为去计算跟Π有关的数值而影响做整道题的思路。
这就是练习的第一个作用: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让它们在自己的头脑中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2.练习使为了让记忆保持更久。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会偶尔抱怨一句“这题我已经不会做了!”想当年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的知识和技巧就这样消失了,不仅一声叹息。
研究学生记忆的学者们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我们很快就忘记大多数学到的东西。但是研究表明:有一件事可以防止遗忘,那就是持续的练习。那是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无限度地练习?当然不是。那些基础性的知识,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期准确记忆,而又没什么意义的信息,最适合反复练习。比如说,英文字母的发音,化学元素的基本特征等等。
3.练习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重复做很多某一类型的题目使你更容易辨析一个新问题的内在结构,即使你从前没有见过这一题目。这也就是一个为什么成人能迅速看出问题的深层结构而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不能。
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能够迅速发现问题深层结构,因为家长是经历过大量的练习的。而孩子呢?他们并没有经过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练习,所以自然不能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如果家长不能理解这一点,自然在辅导作业的时候,觉得孩子怎么这么笨,巴不得提着一把四十米的大刀冲向孩子。
让学生爱上学校,喜欢学习,不是简单的事,但是也不是那么复杂。只要我们学习、了解和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对症下药”,无论“学霸”、“学神”还是“学民”,都会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作者简介:张颖,女,东莞市长安镇实验小学英语教师,教导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