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萨摩亚人的成年》有感。
青春期危机不是生理现象而是文化的产物,这是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在她的成名作《萨摩亚人的成年》中,提出的一个洞见。
萨摩亚是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岛上生活的人被称为萨摩亚人。1925年,年仅24岁的米德跨越重洋,从繁华的美国来到了太平洋上的这座孤岛,进行了长达九个月的田野调查。虽然已经进入20世纪,但由于与世隔绝,岛上的人们仍然保持着非常原始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美国社会完全是两个世界。更重要的是,她发现,同样处于少年时代,萨摩亚的青少年和美国青少年却完全不同,美国青少年身上是显而易见的焦虑、躁动和叛逆,而萨摩亚青少年那里却是简单、幸福和快乐。这个现象启发了米德,她产生了一个判断,青春期危机可能不是生理原因造成的,而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
当时的美国很多人认为:进入青春期,孩子的体能已经接近成熟,他们就像马力十足的汽车,跑得飞快。但是由于方向盘和制动器不灵敏,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转弯,什么时候该刹车,并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速度和方向,因此常常面临出轨的危险。
然而,如果把问题归结为社会文化环境,我们也不可能为此彻底改变社会文化环境啊。怎么做才能解决青春期危机的问题呢?在米德看来,萨摩亚人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问题的关键是选择。米德因此提出了“为选择而教育”的主张。既然社会复杂化的趋势不可阻挡,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纳和拥抱当前的社会环境,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从告诉他们应该选择什么,转变成教会他们怎样做出选择,从给青少年灌输应该思考什么,转变成教给他们应该怎样思考。这样他们才能在众多文化和价值观中做出明智的抉择。
今天,青春期危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也面临相似的问题。今天的中国跟美国当时的状况差不多,经济高速发展,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社会也越来越多元化。面对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我们也可以从米德的研究和她“为选择而教育”的主张中汲取营养。
可喜的是,很多的老师正在积极地尝试开展这样的教育。例如,在疫情期间,我看到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朱华华老师“名师工作室”,组织来自东莞市不同学校高一高二的10个老师通过网络指导,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为主题,开设“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思辨性表达”系列课程,以期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自我和世界,从而成长为健康、阳光、理性的社会公民。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研读经典名著,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视频。我看到,学生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表达,他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很有逻辑性,独立思考能力都相当强。
我觉得,这就是让学生学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