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生活本身一样的电影——评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

原创 梧桐更兼细雨1 大雄之心

《小亚细亚往事》获得了2011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这电影是个奇迹,无法归类,它似乎就是生活本身。它对人物精神层面的关注与对人的行为的严格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使电影带点旧俄作家的温情。电影似乎十分冗长,对细节的追求到了繁琐的程度,但却有扣人心弦的魅力。

一群警察带着二个杀人嫌疑犯,在小亚细亚高原寻找被害人尸体。这群警察包括来自上级部门的法医、检察官;基层的警长和警察。电影叙述的故事就发生在24小时内。一开始两辆警车在夜晚的安托利亚高原上奔弛,二道车灯照射在荒凉的旷野上。二个嫌疑犯一个高瘦,一个短胖,是堂兄弟关系。警察让高瘦的嫌疑犯指认现场,但停下来找了几次都没有找到尸体,最后愤怒的警长揍了高瘦的嫌疑犯。深夜了他们去附近的一个乡村吃饭休息,接待他们的是当地的村长。第二天嫌疑犯指认了埋尸处。然后警察把尸体带回警局,法医解剖尸体。

虽然是一个破案的故事,但导演好象对案件本身着墨并不多。而且案件本身扑朔迷离,观众可能都不太搞得清楚谁是杀人犯,杀人动机是什么,导演似乎有意留下众多可能性。但在这个破案的24小时中,在这群警察的聊天、互动中,展现出了非常多的信息,甚至一下子捕捉到土耳其真正的现实生活。法医似乎是个比较超脱的角色,他以冷静的态度观察着整个过程中各人的言行,他有种悲天悯人的温情。他似乎代表着土耳其现代教育的产物,代表着现代人道主义的传统,他长着一张陀斯妥耶夫斯基式的脸。检察长是个位高权重的角色,他很干练也很明智。他接受过现代教育,要求下级相对严格执行法律程序,但对基层警察的某些粗暴又抱着网开一面的现实态度。法医是专业人士,而检察长是个权力人物,他们来自上级。他们都代表着土耳其相对开明的精英阶层。检察长告诉了法医一个离奇的死亡故事,实际上故事主角就是检察官本人的妻子。她也受过教育,当她知道丈夫出轨时,预言她将在生下孩子后死去,结果果然如此。法医告诉检察长,人是不可能想死就死的,她可能服用了某种药物而导致心脏病发,貌似突发猝死,实际是自杀。基层警长相比之下,是个比较粗鲁的角色。他对上司有抱怨,但表面上还是尊敬他们,他把找不到尸体的怒气发泄到嫌犯身上。他有一个需要长期服药的孩子,妻子催着他给孩子买药、早回家。司机也有一大堆关于同事怎么巴结上司,加班多拿加班费的抱怨。村长的话则显示着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以及基层与权力精英的关系。

很多评论都认为这部电影通过寻找尸体的过程,展示了土耳其社会各阶层的面目,这就够了,至于谁是杀人犯,并不是电影所关心的。但我认为,虽然电影不是一部刑侦片,对于揭出谜底兴趣不大,甚至导演有意安排了几个解释方案,使观众不局限于单纯的破案,但是这部电影还是围绕着破案展开,也提供了很多相应的线索,如果离开了对案件真相的追问,整个故事就不再有悬念了,所以对案件真相的分析还是很重要的。

那么谁是杀人凶手呢?杀人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在电影中主要的嫌疑犯是瘦高个,但在发现尸体时,矮胖个却喃喃地说,是我杀了他。而瘦高个马上用眼神制止他,让他不要胡说。从外表来说瘦高个眼光凌利,是个聪明有意志力的人物,而矮胖个却是个怯懦的家伙。所以矮胖个讲的可能是真相。那么瘦高个是代矮胖者顶罪。

当停电的黑暗中,村长女儿拿着油灯出现时,在场的每个人都震惊于她的美。这里有两个细节,矮胖嫌犯似乎与村长女儿挺熟。而瘦高个震惊于村长女儿的美,似乎从未见过村长女儿,而瘦高个又幻觉到被害人正在那里喝着咖啡,然后像被勒住喉咙的痛苦模样。这两个细节表明凶杀案很可能发生在村里,而瘦高个并未参与。

尸体埋的地方离村长家不远,离镇中心很远,而被害人开的汽车修理店是在镇中心的。所以尸体很可能是从村里运出来的。

再有一个细节,当他们要去村长家时,司机反对,而据说他的老婆就是那个村上的。他为什么反对?是不是他其实是知道真相的?

在村长家警长审瘦高个时得到了一个犯罪的动机。就是瘦高个与被害者的老婆有染,被害者的儿子其实是瘦高个的儿子。而那一晚瘦高个喝醉了酒,说漏了嘴,把真相告诉了被害者,这是他杀人的动机。这个说法有部分应该是可信的。被害者的儿子向他扔石块时他伤心的样子,说明很可能这真是他的儿子。而被害者的老婆在认领尸体时并没有悲伤,也很可能与瘦高个有私情。瘦高个的这个坦白给了他的杀人一个合理的动机,但并不能排队他顶罪的可能。

实际案情的发生,很可能与村长女儿而关,而且就发生在他们喝咖啡的地方。这可能是一个争风吃醋导致的凶案,也可能是为了维护村长女儿的名誉而做出的谋杀。

这样的猜测还是有很多疑点,主要是对伊斯兰文化中很多行为不太了解。但是我坚信应该有一个或几个比较能自圆其说的解释。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如生活本身一样的电影——评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