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千与千寻》观后感--守护自己的内心

和哈尼去电影院看的《千与千寻》,看的第三遍。是宫崎骏的作品,电影拍的真好,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发人深省。

你真的看懂了这部电影吗?有多少观众,就有多少部《千与千寻》,因为每个人在观看时,都有各自的理解。

千寻的父母,是典型的家长,他们搬家,给千寻换了学校,他们是无法理解少年因为分别而生的哀伤的,成年人的世界更习惯接受“变迁”,千寻握着离别的花束惊讶地对她妈妈说:花都蔫了。她当然希望这代表离别的花束永不枯萎, 那是昔日同学对她的想念,而成年人是不懂得这些微不足道的离愁别绪的,他们在意的更多的是新家新环境。是新生活中的自己,仿佛成年人更看清了所谓感情的真相。那有时是太无用的东西。

他们到了无人的小镇,闻到了诱人的食物香味,他们被欲望驱使,不断的吃,把自己吃成了丑陋的猪。而千寻她不想吃,她没有像她的父母一样被诱惑驱使。这看起来是一段离奇的故事,实际上,被诱惑的大都是成年人,生活中,诱惑人的不只有食物,还有很多,比如名利,比如地位,比如金钱,这些都是腐蚀成年人的东西。试想一下,生活至今,我们有多少被诱惑的时刻?有没有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说过谎话,有没有因为自己的明哲保身而没有说出实情,有没有为了某种利益,我们信口雌黄,口是心非?

成年人就是在无数个欲望面前,一点点背离自己的初衷。欲望是一个邪恶的东西,它总是在诱惑人做一些自己年少时鄙夷的事情,很多年后,我们不经意地活成了自己当初最看不起的那种人。很多时候,我们把这怪罪于生活本身的艰难,我们怪罪于世事的无情,我们从不觉得自己的改变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屈服,我们怪这个世界腐化了我们,我们更多时候是身不由己。

你看,我们和偷吃食物的千寻父母多么相像。

电影里的无脸人,很像另外一个自己,他们在自己灵魂的深处,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是孤独的,寂寞的,无人能懂的,是他人看不到,是被人无视的存在。坏的时候,是一切欲望的无限放纵,是能吃下一切,能恶到无以形容。

我们也都是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成长到背负一切使命与责任的大人的。千寻刚开始到那个世界的时候被锅炉爷爷评价为胆小,懒惰,爱撒娇。我们都是从这样的小孩子,不得已经历了诸多疼痛成为大人。

我们如何控制另外一个自己?如何做到在欲望面前摇头,拒绝。很难说电影里的千寻,若救出父母不是她唯一的欲望,她会不会接受无脸人的所有的赠与。

电影表达的是人间大爱,是子女对父母的真情流露,是友谊的奉献与牺牲,是人与人之间真心见真心的和谐。

所有的电影都要表达一种感情,或者要有一种精神,让人振奋,让人追寻,让人感动。这是艺术给人的最真实又最抽象的教诲。

而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个过程,电影的好,在于它两个小时就可以表达完人的一生。而真实的世界,人是要恒久坚持正确的选择,要始终确信良知的存在以及它的可贵。

一时做好人或许容易,一生做好人其实很难。外物的诱惑,他人的嘲笑,生活的不得已,都是干扰我们做真实自己的路障。

一生珍贵又短暂,希望我们时刻守护好自己的内心。

作者
花舞微风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电影《千与千寻》观后感--守护自己的内心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