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语张爱玲|最美的流言

张爱玲的文学生涯是从创作散文起步的。哪怕她没写过一篇小说,她的散文也足以使她跻身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之列。
——张子善

有人说东坡喜论古今治乱而不为空言;能据常见史料而作翻案文章,且见解独到、不落窠臼。平生最敬有主见的人。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是假把式;独抒机杼、妙思天成才是真功夫。假把式易见,真功夫难寻,不料在张爱玲的《流言》中我又见识了一次“真功夫”。

张爱玲真是一个古灵精怪的狐媚子,蛊惑了不少人。贾平凹在《读张爱玲》中就说,看到《流言》《张看》这样的书名就有一种“劈面惊艳”之美,只有张爱玲才能这样取名,也只有张爱玲才能取出这样的名字。这实在不能算着恭维,平时尽见这老头儿骂人,却没见他怎么夸过人,起码没这样夸过人,似乎是动了真感情。

也许不明就里的张迷会犯嘀咕,为什么她好生生地把自己的处子散文集取名为“流言”?难道是满城风雨非要她出来写本书辟谣不可?

其实不然。张爱玲虽一生谣言缠身,嫁予胡兰成饱受争议,一度她的文章被诬为“汉奸文学”。但她断然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女子,为了这样不用去争辩的事儿浪费笔墨;况且结集时她和胡兰成的“绯闻”还未起呢。

而我在万千张迷中虽说不是最铁杆的一个(还有一些靠研究她吃饭的,不敢争先),但也算比较幸运和细心的一个吧。偶然的机会,在她的红学专著《红楼梦魇·自序》里看到她的解释:“以前《流言》是引一句英文–诗?Written on water (水上写的字),是说它不持久,而又希望它像谣言传得一样快。我常疑心不知道人懂不懂,也从来没问过人。”她的确猜到了,读后当时我大有“原来如此”的酣畅淋漓之感,犹如鱼鲠被陈醋疏通,快活得不得了。

“Written on water”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法国小说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里不止一次说到过;安妮宝贝《告别薇安》与《莲花》中也一再提及。这些都是我喜欢的作者,这些神秘的话语又偏偏让我遇到,困惑不已——“写在水上的字,一边写一边消失。”大抵他们都只是为心灵而写作的,不求著书立说以传后世,但求得内心的静默与安宁。这是一种恬淡、超脱的境界。从她们洁净无垢、超凡脱俗的文字就可以看出。

《流言》这本“水上写的字”终究没有“一边写一边消失”,而是留在千万读者的心坎里。字字都如珠玉,流洒一地。

也许读者认识张爱玲是从她的小说开始的。小说集《传奇》的确成就了一代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在当年孤岛上海被炒得沸沸扬扬;《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一直被称为张爱玲的经典之作;代表作《倾城之恋》《色·戒》更是被搬上了银幕;连她生前不予发表的《同学少年都不贱》《小团圆》也在这两年横空出世。有“说不尽的张爱玲”的意味了,“张爱玲热”早是一潮高过一潮。

但在“潮起潮落”的间隙,你是否发觉:一代文学天才竟是靠写散文“发家”?

张爱玲的处女作是原载于一九四零年八月上海《西风》第四十八期的《天才梦》,距1943年在周瘦鹃所办的《紫罗兰》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几达三年之久。当时她年仅二十岁,就有不凡语,机警之句层出不穷。“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的苍凉况味就出于此篇。

所以“哪怕她没写过一篇小说,她的散文也足以使她跻身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之列”的评介就不是虚妄之语了。因为一部笔调瑰丽、文思隽逸的《流言》即是明证。

看张爱玲的小说有时觉得繁复琐碎,介绍一个人物的衣饰料子就大半天;而且家庭人物关系枝枝节节、藤藤蔓蔓,总也分不清楚。而她的散文却不。张爱玲的散文比小说流利,而且一句精妙的话能让我盯上大半天、回味无穷。有些不仅透出慧黠,而且大多有一股童趣在其中流转。

例如,在《吃》里面说到“牛肉庄”的美食,她不无激动地写道:“他们的茄子特别大,他们的洋葱特别香,他们的猪特别地该杀。”连我也被她极富煽动性的语言勾起了馋虫、激起了食欲。

再比如《钱》,她取笑她母亲对钱的态度过于清高:“这种一尘不染的态度很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面去。因此,一学会‘拜金主义’这个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

又如《天才梦》,说到自己除了一个天才梦和天才的乖僻缺点之后自嘲地叹道:“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这么可爱的女孩儿,又怎忍心责怪呢?

当然也有一些郑重严肃的作品,颇有“喜论古今治乱”的意思了。如《诗与胡说》《谈跳舞》《谈画》《谈音乐》《论写作》《中国人的宗教》等。论证严密、言辞切切,慷慨倜傥气亦不让须眉。

还有一些温馨的文字,记述亲友旧闻。《炎樱语录》《双声》是追忆毕生知己獏梦的;《姑姑语录》则是笑谈姑姑在生活中的小智慧;《我看苏青》更是对另一位才女的心际对话与惺惺相惜。这些都让我发觉了张爱玲的性情温婉处。她对身边的人多半很关切、留心甚多,不然怎么连他们的只字片语都铭记在心、诉诸笔端呢?

其中最不忍卒读的还是张爱玲一些数落乱世、感叹身世的文字了。庆幸的是这样的文字并不太多。仅仅《打人》《雨伞下》《弟弟》《爱》几篇就让我感叹唏嘘,对她更是心疼不已。

其实苍凉的冷色调在《流言》里未成主流,反而在她以后的小说里泛滥成灾了。她骨子里便是冷的吧?从最早的《天才梦》中可见端倪。

一般张爱玲的作品都有她的一张玉照:高昂着头,仰面向高处若有所思,一副倨傲的模样;化着浓妆,并不沾染俗气;穿着典雅华贵的旗袍,仿似是深红或是暗黑;耳垂两粒珠子也很引人注目。

如她的《流言》般“劈面惊艳”。

《流言》之美不由地让我留下了言,却依然留不下对她的缱绻。借贾平凹《读张爱玲》在结尾处的慨叹来作结,以表达“英雄所见略同”之意。

《西厢记》上说:不会相思、学会相思、就害相思;《西厢记》又说:好思量、不思量、怎不思量?嗨,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也就够了!

▌来源:2009年9月13日 ,《九江学院报文艺副刊》。

声明:欢迎添加“风筝城主”微信公众号(ID:fengzhengchengzhu)和“风筝城主”个人微信(ID:panzhifeng646002154)。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注明出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私语张爱玲|最美的流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