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到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随口问了学生一句:“荷花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淤泥而不染。”
这个答案在预料之中,学生初中学过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那里面总结出来的荷花的品质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中前一句生动深刻地表现了荷花的圣洁和清高,历代被人称颂。一提及荷花,总会让人联想到这句名言。
这句话美则美矣,深则深矣,但却谈不上客观。不客观之处就在于对待淤泥未免太不公平了。荷花高洁,花上不染一丝淤泥,这只能说明荷花的高洁,而不能抹杀淤泥的功劳。如果没有淤泥,那么,在那放眼皆水的池塘里,荷花的种子没有一个可供滋育的地方,萌发都谈不上,何谈出水芙蓉的美姿丽态?一味地夸耀自己的丽质而忽视了它的根本,这未免有点忘本。其实,生活中往往也是这样,成就一份美丽的常常是苦难和贫困,污浊和肮脏,那样的黑暗和沉重就是出了水的荷花回头想起来,也觉得心有余悸,黯然神伤。但我们却也应该感谢它,没有那样的丑恶和混浊,也就没有荷花的今天;而且即使我们已经成功了,但我们的根还是扎在那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以我们的艳丽的丰姿来显示、提升淤泥存在的价值。有所成就的人们,总是会埋怨当初的环境,实质上这做作法是狭隘的,越是恶劣的环境越能为一个意志力坚强、充满向上动力的人提供滋养,并最终成为这样的人的财富。像陀斯妥耶夫斯基,像巴尔扎克,像高尔基,正是生活的苦难使他们产生了一系列的巨作,而那巨作仍然是扎根于“淤泥”的,他们只是把曾让他们成长为荷花的“淤泥”的一角揭示出来,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而对“淤泥”的更充分的利用更成就了他们的美姿,清除了“淤泥”,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缺乏一个来处了。知道感谢淤泥的荷花,才是最美的荷花。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总觉得一个经受过深深的痛苦的人的欢乐总比脸上流露着与他同样笑容的人的欢乐要高贵得多、有价得多的原因所在。
对于一个平凡生活中保有高贵的人也是这样,他面对“淤泥”般的环境,会充满感激。他生长于这样的环境,离不开这样的环境,但他可以开出美丽的花儿来。他知道这样的花儿与这个环境密切相关,他知道他的高贵就来自于这样的环境,它的一呼一吸无不与这个环境有关,他对“淤泥”最大的感谢,就是让自己形成一道风景,让人们知道“淤泥”存在的价值。这样的荷花,它既在仰望蓝天,迎接欣赏的目光,在绿水中观看自己的倒影,也在俯视那滩成就了它的老泥。在那一刻,它是“淤泥”的孩子,它是“淤泥”的结晶——贫乏中成长的美丽的孩子,肮脏中凝聚的闪光的结晶。
这样来看,荷花最重要的品质就在于它的原初就是一颗荷花的种子。这颗种子静卧在“淤泥”里没有失去它的本质,没有变成一根水草,没有变成一团浮萍。“淤泥”是公平的,你在那里面埋下什么种子,就会生长出什么植物来。如果你本来就是一颗荷花的种子,那么,你总会等到突出水面笑映湖面的一天。重要的是,我们要永远地守住那颗种子不被异化;重要的是,我们要坚信自己会开出美丽的花来;重要的是,既然我们有了这样的种子我们就要善于从“淤泥”中汲取能量。
侯外庐先生等通过分析周敦颐所作《爱莲说》一文,看到了他对佛教象征的喜爱和对佛性的欣赏,以及与华严宗观点的完全合拍。(《宋明理学史》第二章第四节《爱莲说的佛说因缘》)。作为一个理学家的周敦颐,是用一生的修养方才认识到莲花对于自己的意义的。常想,一个人的一生就是阅读的一生,而阅读的对象有时小到了极点,但往往却是将那个对象阅读清楚了,对于一生的大关节、大眉目也就清楚了。
我是比较喜欢莲花的,因此,也常常阅读莲花。前人的观点和世人的评判并没有给我形成多大影响。我想,凡是喜欢的,理由的追寻那是要靠自己领悟的。所以,在匆匆的岁月中总会不停地回首,伫望那清清水波上的一朵莲,思考着它对于我的价值和意义。
莲花植根于污泥中,对于这个环境,它没有选择的权利。那么,可供它的种子抉择的路就有两条,一条是腐烂自己,化为污泥的一部分;一条是在污泥中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坚守自己不屈的理想。莲花选择的是第二条路。所以,看到那朵妖艳于水面的洁净的花,总会升出莫名的感动: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它有一颗开花的心,唯其有这颗心,它才默默地忍受着淤泥中的肮脏和龌龊;它知道总有一天它会突出水面开出艳丽的花朵,这份美丽的念想鼓励着它,安慰着它,成为它在黑暗的日子里赖以生存的希望。
当那颗种子混同于污泥的时候,它沉埋于污泥,看不出任何异常来,但是一颗莲花的种子,就不会永远地被污泥掩埋。那滩污泥里,什么都有,只有莲花能开出漂亮的花来,还在于它坚守着自己,不让污泥把自己同化;它信仰着自己,不让污泥把自己沤烂。那里,包含着一种自信,一种坚定,一种执着。
污泥虽然脏污、腐臭,但它却有着丰富的营养,作为一颗莲花的种子,需要的,只是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来壮大自己,来养活自己。谁都知道莲花美丽,但谁又能仔细地体会它的养料来自何处呢?也许正是不摒弃肮脏的母体,也才有了潋滟的招摇。
水是清澈的,是明净的,是温柔的,但莲花的目的地不在于此。它的目标在于冒出水面,去沐浴清风,去领略朗月,去在日光下窥视自己亭亭玉立的形影。那是一种伟大的突围,它奋斗的目的就是在有一天实现这样的突围。
人们着眼于它的美丽和妖娆,但它却在暗暗地孕育着莲藕,那是它最丰硕的果实,那是它引以为傲的资本。向世人展示的只是一时的繁华,世人欣赏的也是扑入眼帘的壮丽,但只有那莲藕,那份饱满,那份丰盈,才是它最真实的存在。
想起获得奥斯卡八项大奖的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常被里面一个震撼人心的情节感动:主人公罗摩被同伴关在厕所里,而他最崇拜的明星即将来到,为了见到心目中的偶像,他毅然撤开厕所,将自己掷入下面的粪池中。从粪池中出来的他,满身粪便、蛆虫,但他的手里却高高地擎着那位明星的照片。他不愿意让自己最珍惜的东西被污染,他用尽全身之力保存着这份属于自己的洁净。他举着一张照片,给人的感觉,却是举着一份坚守,一份高尚,一份向往。一定的程度上,莲花也是这样。
爱什么花因人而异,但读懂所爱的花却是要以生命和阅历为代价的。等有一天真正读懂了,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