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学习到选自《孟子》的篇目《寡人之于国也》。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孟子提出了他的“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也是孟子理想中的社会。孟子的理想,基于普通百姓的要求,在这里关注最多的还是物质方面的期望;孟子也提到了教育,提到了礼义,但这教育和礼义还是建立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的。这篇文章内容由于离我们非常久远了,学生对其中的一些内容很是不理解。
第一个问题就是,那时候,即使畜牧业不发达,但野兽应该远远多于现在,倘若自己家里家畜不旺,也可以通过打猎来解决这个问题;既然中国人尊老重老,年青人可以不吃肉,而活到七十岁的老人在那时并不是太多,通过打猎的方式总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吧?那么,孟子为什么会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呢?这不就是说,老年人到了七十岁才能吃到肉吗?如果不养家畜,他们还吃不到肉。老年人要到七十岁才能吃到肉,那么年青人就永远吃不到肉吗?
与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我们这个民族也经历了由渔猎社会到畜牧社会、从畜牧社会到农耕社会的转变。最开始人们也是常吃肉的,据《礼记》记载:“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这里说,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草木之实”,也就是树木的果实;一个是“鸟兽之肉”,也就是动物的肉。但最开始是生吃。直到后来,“燧人氏钻木取火”,才教育百姓吃熟食,来养人,来去毒,来去病。但经过夏、商、周这一千八百多年,我们国家已进入了农业社会,开始重视通过农耕来满足生活需要,于是,打猎和畜牧就退而居其次了。
孟子生活的时代,农业已经比较发达,伴随农业发达的就是可供打猎的地方相对少了。那时也打猎,但打猎的主要目的却不是用来满足普通百姓的生活需要的。据《王制》记载,当时天子的诸侯打猎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也就是说,等到这一年没事时(指秋天和冬天),天子和诸侯打三次猎。一是为了祭祀,二是为了招待宾客,三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公羊传·何注》对这有进一步的解释:“已有三牺,必田狩者,孝子之意,以为己之所养,不如天地自然之牲逸豫肥美。禽兽多则伤五谷,因习兵事,又不空设。故因以捕禽兽,所以共承宗庙,示不忘武备,又因以为田除害。”这里说,之所以用打猎得来的牲畜祭祀祖先,是从孝道考虑的,是因为自己家里养的家畜不如自然中生长的野兽那么肥美好吃。这里补充说明了打猎的其他两个原因,一个是通过组织大规模的打猎来操练军队,这种事情到了清代还有;还有一个是,野兽多了,会伤害到庄稼,打猎的目的还在于保护农业收成。
这是就天子、诸侯说的,当时对普通百姓打猎也有很严格的规定,不是你随便就可以去打的。主要原因在于,如果让老百姓去任意打猎,从自然中轻易地能得到食物,那么,他们就会日益怠惰,他们就会放弃耕作,而不会将心思放在农业上。很显然,长期这样下去,既不利于统治,也不利于教化,更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会助长“涸泽而渔”的风气,从长远来看,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古人的环保意思并不比我们现在差。当然,那时也还是专有靠打猎、畜牧来维持生活的,但这样的人民都在国土偏远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规范打猎,政府榜有一系列的规定。这种规定既是建立在前面所说的那些原因上,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含有不能“暴殓天物”的哲理在里面。
对于贵族阶层,是这样规定的:“国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即使打猎,也有一系列的规定:“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礼记》。《论语》中也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记载。同时,国家安置了一系列的官职来管理山林水池,诸如兽人、鳖人、牧人、充人、迹人、角人、羽人、掌蜃、鸡人、羊人、服不氏等等。如果有人打猎捞鱼,则从中收取赋税。
那时以农业为重,家庭也提倡圈养牲畜,但毕竟不是主业。当时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也是“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礼记》。这里的“畜”包含范围比较广泛,有牛马羊猪等种类。但那时羊马主要是为了防备战争,而养牛,则是为了耕作。只有孟子所说的“鸡豚狗彘之畜”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虽然关乎贫富,但并不是很发达。因此,孟子所说的,“七十者可以食肉”确实是一种理想,确实不容易实现,确实不普遍。
年青人当然也会吃肉,也会吃“鸡豚狗彘”的肉,但老年人都不一定常常吃到,那么,一般家庭的年青人即使能吃到,机会也是比较少的。但年青人吃鱼则相对普遍一些。因为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鱼是比较低贱的动物,《诗经·无羊》一诗里说:“牧人乃梦,众维鱼矣。”郑玄在注释里说:“鱼者,庶人之所以养也。今人众相与捕鱼,则是岁熟相供养之祥也。”这里的庶人指百姓,一般的家庭不难得到,年青人是可以常常吃到的。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里,将“鱼鳖不可胜食也”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放在一起,并列列出,都说明鱼与谷一样,是年青人都可以吃到的。但就这也有相关要求“数罟不入洿池”,意思是说不能用细密的网去捞鱼,一方面在于限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生态保护,把鱼苗留下来,等到长大了再捞取。这一切都说明古代人口腹之欲是很难实现的。无论是这种做法,还是这种观念,都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