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易子而教?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易子而教”,是孟子首先提出来的。应该是看到了这么一种教育现实,或者是听到孟子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曾经问过孟子一个问题:作为君子,为什么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孟子的回答是:“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必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孟子看到,让父亲来直接教育孩子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困局。对于父亲而言,他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做人的道理和规则教给孩子,但是孩子要么未必会接受,要么表面接受而实际上加以违背,作为教者的父亲看到自己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那就会生气发怒,结果自然会伤害到孩子。而对于孩子呢?他刚刚张开朦胧的眼睛开始看这个世界,对于父亲的教诲,他总认为是唯一正确的,可是,他会看到一种悖逆的现象:父亲是这么教育自己的,可是在面临许多事情的时候,父亲的处理方式却灵活得多,变通得多,往往与他所讲授的不一致,这就会使他对父亲的教导产生怀疑,由此,不但自己由惶惑生出更深的伤害,而且从这种认识出发,也会因猜疑或争辩而伤害父亲。这就是“父子相夷”。“父子相夷”的结果,就是父子关系陷入极为恶劣的境地。所以,就有了“易子而教”的必要。

“易子而教”有什么好处呢?从维护父子关系的角度出发,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得他们不求全责备,不要求完美,不斤斤计较,中间有了转圜的余地,这种关系,使父子关系不至于陷入背离的境况,有助于两者的和谐相处,有助于孝道的实现。

我们今天经常也会提到“易子而教”,但在理解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孟子之所以强调“易子而教”,主要出发点有两个:一是他只指道德教育,而没有涉及知识教育;二是他是从儒家最为重视的“孝”的观念提出这个观点的,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建立理想的父子关系。

这种观念虽然深种在国人心里,但从今天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实出发,已经不太适用至少是部分地不太适用了。

首先,孟子的时代,教育远远没有得到普及。受教育者,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君子”的孩子,这样的人,处在一定的位置,有着便利的条件,而且他们一出生,就意味着将来要走向治理国家的路途,要“学而优则仕”。他们的老师,都是当时候道德学问一流的人物,再不堪,也有着“礼乐射御书数”的一技之长,这样的人物,也是重精不重多,寥寥数人,足以应付。孟子的“易子而教”,也是建立在这种现实的基础上的。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已经是全民教育,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的国民,不独“君子”的孩子,所有家庭的孩子都要受教育;而具备老师身份、负有教育责任的人,也是比比皆是,单就人数而论,从目前情况来看,不但能满足所有孩子受教育的需要,而且还有剩余。

其次,我们今天的教育,已经实现了目的的多元化。不再是孟子生活的时代做官这一唯一的路途,因此,“易子而教”的教育理论基础,也便变得不再现实。同时,道德教育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不但在注重道德教育的同时更为注重知识教育,而且道德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相应地有了巨大的改变。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相比先秦时不可同日而语,信息的发达更是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格局。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现在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已脱离了孟子生活时代的那种关系,不再以“孝”为唯一的标准,父母与子女更讲求的,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有问题可以争论,有意见可以交流,有矛盾可以沟通。子女也不一定要按照父母所安排的轨迹来走自己的人生,而是有着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方向和立场。

因此,孟子赖以建立“易子而教”的三个基础:道德教育的方向,孝的父子关系,封闭狭隘的教育领域,已经全都不再存在或者被打破,故而,在今天再提“易子而教”,变显得不合时宜了。

今天,我们面临着建立一个新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的关键问题。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不能再以“易子而教”为理由和凭借,将教育的责任完全地推卸给学校。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在知识教育占据了主流的情势之下,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漠视和忽略,从而形成了许多的家庭问题,这些家庭问题最终又汇总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家长越来越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越来越显得软弱无力,再加上面临各种教育问题时家长的强势和学校的弱势,道德教育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今天的教育现实面前。而纵观目前的教育形势,孩子道德的养成,最能起到作用的,还是在于父母。倘若父母再抱着传统的观念,要么树大自然直,要么怀着“易子而教”的观念将所有的责任交给学校和老师,那么,孩子的道德建设将会面临极大的危局。而学校,同样拥有着教育家长的责任。许多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对未来父母的教育,未婚男女在结婚前必须参加社会举办的培训,如果在这种培训中表现不佳,那么,就拒绝办理结婚手续。这,抱的应该是对未来所生孩子负责的精神,这些孩子的父母好了,孩子自然也就好了;孩子好了,整个社会也就好了。在今天的中国,这种塑造理想父母的期望还远没有实现,众多的决策单位和慈善机构更多关注的是贫困和落后,而没有将眼光投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向上来。这个任务,还得靠学校来完成。设想中的理想的父母是存在的,而且是大量存在的;但同样不负责任的父母,或者有心无力的父母,也是比比皆是。他们要么不知道教育孩子,要么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学校就应该把这项任务坚决而勇敢地担当起来。不然,学校教育最终会被家庭教育的缺失所损害。所以,未来我们评价一所学校,其中看重的极为重要的一项,就是这所学校是如何处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什么是易子而教?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