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的精神历程——刘宝西先生《岁月吟歌》序

刘宝西先生曾与我岳父在工作上有过交集,更是我岳母的直接领导,也算是我的父辈。先生的回忆录《岁月吟歌》完稿之后,辗转找到我,希望我能为书中文字把把关,蔼蔼风范,殷殷深情,谆谆嘱托,令人感动。所以不揣浅陋,粗略谈一谈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感受。
从宝西先生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这种追求和态度,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相关,也与他们接续的传统思想息息相关。宝西先生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军工事业,热爱银光,更希望银光人艰苦奋斗、严细认真、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能够得以传承下去。殷切的期望,深情的祈愿,令人感怀不已。同时,宝西先生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按照古人理解中的人生姿态,应该是一种创造的姿态。在内,是为成己,就是努力取得个体生命上的成就,例如才艺德性等;在外,是为成物,就是对于社会或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两者是紧密契合的,中间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宝西先生少年、青年时期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奋斗,到了工厂之后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钻研和工作,就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一个人,怀揣一种坚定而执著的理想恒兀兀以穷年,坚持几十年后,它就于不知不觉中变成一种思想和行为上的自觉,所以,作为理工科出身的宝西先生而能坚持以文学的形式表现自己的一些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在年届耄耋时探求一些养生之道,这都应该源于此。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精神上有所追求,也便容易达到“生死两忘”的境界。宝西先生孰几近之。

虽然事先有所预料,但真正投入地阅读这本并不算厚重的书稿,还是带给我强烈的震撼——我在浅近地了解宝西先生过往的历程,看到的,却是整整一代人的经历。年少时的苦难和贫困,同时交织着的与自然和亲人相处的无上乐趣;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敬业和奉献,其中无时不充溢着对祖国经济发展、国防强大的期盼,中间蕴含的,是一种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度的认同和拥护;自然,期间,还有对家庭的责任,对父母的考,对弟弟的友,对后辈的爱,对故土的思念和眷恋。这些,都是我们的上一辈人共同拥有的东西,被宝西先生道出来后,就将一个沉重的词语——责任,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唯其注重责任,才有了一种面对各种危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有了一种面对成绩时不骄不躁的作风,有了一种面对人生的哀痛与幸福时必要的淡定。宝西先生希望借助于这本回忆录,让后人能够铭记先辈的生活历程,其实,最可了解、深味以至传承的东西,就在这里。具备传统思想的知识分子有一个特点,对于自己,他们努力地要做到问心无愧,而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极为郑重、极为崇高的对于名誉的珍视。可以看出,这本书中,宝西先生最高兴的事,就是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或工作过程中,还是对于家乡和亲人,他都会因为得到一些赞誉和“名声”而欣悦、而满足,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荣誉而活着,所以,要慎独,要自砺,在厚德,要诚笃,这也是宝西先生赐予我们的一笔财富。

宝西先生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国防事业。他痴爱这份事业,终生不悔。从高考改志愿时报考京工,就有了献身国防事业的向往和期待;在京工更是深受国防观念、延安精神的教育,进一步确立了献身国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他永远铭记着自己之所以能够完成学业,靠的是党和国家的助学金,所以,在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和实践中,他始终充盈着一种积极主动地建立在感恩基础之上的奉献精神。正因为此,他把那些与他一起工作过、创业过的老领导、老同事记挂在心上。为了同一个崇高的目的而互相激励、共同奋斗的经历,总是令人振奋。宝西先生希望年青的一代人能够继承这种精神,深刻认识到银光的含能材料在国防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发愤学习,报效国家。
宝西先生以理工科出身的知识分子特有的克制,道说了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历程,所以,可堪把握的细节,他大都是略而不谈。而倘若我们稍用点心思,还是能从中捕捉到一些感人的、流露着精神元素的人生细节。比如,他因为堂兄娶亲参与打旗而听到的关于他与年幼的未婚妻的逗趣,看完会令人粲然一笑,那里,有着温馨,有着怀恋;他到大学之后,因为没有褥子,而到垃圾场收拾一些旧报纸来铺上,又让人辛酸,让人同情;他因为尽心工作,有些年份不曾回家看望母亲和妻子,让人惊讶,让人敬仰;他对帮助过他的人念念不忘,时刻挂在心间,又让人佩服,让人感动。一个人的一生,是由诸多的细节组成的,而往往从那些细节中,能深入地窥见这个人的品性和道德。宝西先生提供的这些细节,虽然作者无意,但却起到了这样感染人的作用。

年过古稀的宝西先生,积极地接受新生事物,在身体并不太好的情况下,用电脑逐字逐句地将他的人生历程打出来,是一件令人敬佩的事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此,谨祝宝西先生快乐安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一代人的精神历程——刘宝西先生《岁月吟歌》序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