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你不必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吕铮

【导读】你不必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因为人生不是一道证明题。置身于这个纷乱的时代,每一个努力追寻意义价值的个体,究竟当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活在“求不得”的痛苦之中。欲望激发了向上攀爬的动力,却也限制和折磨着我们,让我们被房子拴住脚步,被网红抓住眼球。
  • 外物不常在,不能给人持久的快乐,反而会影响你追寻完整的自我。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开始过一种“断舍离”的生活,把不必要的东西都送出去。比如车是代步工具,但当你发现停车之困难、堵车之煎熬已经远远超过它所带来的便利时,就应该将之卖掉,转而打车。
  • 自然界没有不开心的花和有压力的树,也没有抑郁的海豚和充满仇恨的鸟。人类踪迹到达不了的地方,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何等平静安逸。
  • 在日本,似乎再简单的事都能做到一种境界。喝茶有茶道,插花有花道,习剑有剑道—-任何事做到极致都是共通的,万法归宗。
  • 文艺青年拥有所有的观赏性,但只有战士能存活于残酷的世间。
  • 电影院有多少少儿不宜的电影堂而皇之地上演,而真正有内涵、观照现实的影片,却难以上映。每年有那么多精神垃圾被批量制造,生产它的人还趾高气扬。
  • 贫穷不是财产的减少,而是贪婪与欲望的增加。
  • 我们以为互联网打破了权威,以为钻进吹嘘商业模式、贩卖各种思维的社群使人踏入了新时代,殊不知这只是为了满足虚幻的安全感而主动放弃思考后的媚俗与无知。
  • 最终,你的人生过得好不好,不是看别人的评价,而是夜深人静时跟自己的对话;而是弥留之际回顾一生时,看能不能做到此心无悔,此心光明。
  • 每个人心中都曾有过一个少年,但是他死了。死因不明,无人缉凶,尸体也被草草掩埋。他死在床上,死在上班途中;死在每个月计算的银行卡数字里,死在推杯换盏一醉方休时。
  • 钱玄同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听上去很极端,但想一想也有道理。40岁的人,基因也传递了,对得起人类了。占据着财富却干着毁人三观、恶心世界的事,还不如死了为妙,因为他已经是多余的了。
  • 当资本的回报远远超过劳动所得时,渴求物质的社会大多数终其一生都将生活在“求不得”的绝望之中。这个时候其实就该跳出旧有的价值排序,站在更高的维度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问题。
  • 事实上,尽信书尚且不如无书,更何况天天看社交媒体上的枪稿软文?假象误导了人们的认知。
  • 社交工具使人能够随时随地同任何人交流,但相顾无言玩手机的聚会、表白分手靠微信的男女宣布了一个无情的事实:人们的距离不是更亲近,而是更疏远了。
  • 英语中有个词“蓝牙讨厌鬼”,指那些整天戴着蓝牙耳机到处打电话,喋喋不休似乎永远也停不下来的人。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 天意从来高难问。很多时候,就算倾尽全力,付出一切,结果也未必尽如人意。这就是命运。所谓人定胜天,有时只是芸芸众生的奢望。
  • 对受众而言,大部分碎片时间被软文和真假难辨的信息“谋杀”了。你原本可以读一遍《尤利西斯》,体验极致的精神享受,可现在只能刷着营销号的枪稿……对大多数人来说,他的话只有身边的人听得见。而他也只能听清身边的人在说什么,还得刨除那些为了钱和流量在朋友圏叫卖的人—-这种通讯方式和几十年前相比似乎没什么两样。
  • 在这你中有我,水乳交融的世界里,巧诈不如拙诚。
  • 由于忌讳“衰退”一词,人们甚至发明了“负增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大部分人的生命都在攀比中被无意义地消耗了。你奋斗十年赚的钱不如别人十年前在一线城市买套房,那么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 在这个火急火燎的时代,“成功”唯一的政治正确。人人生而自由,但无一不在枷锁之中。所有人都步调一致地创业、炒股、炒房,一起癫狂,一起恐慌。抚今追昔。
  • 梁启超写惯了报纸上的论战文章,行文过于追求打动读者。他的如椽大笔固然可以惊醒沉睡已久的国人,却没有精力写出真正大师级的著作,以至于陈独秀在评价他的作品时称其为“浮光掠影”。
  • 阅读不只是为了观赏风景,更是为了直面自己。人们每天置身于现实之中,却很难触摸到它的本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