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读书笔记 -亲爱的,推开窗,便是自己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

而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却把“现代社会”人们不幸福的原因总结归类为忧郁、竞争、无聊、疲劳等共8种,并从6个方面论述了人们获得幸福的要素。

这本书写于1930年,掐指一算都将近百年前了,罗素当年认为自己所处的“现代社会”在如今看来是妥妥的旧社会了,但令人惊讶的是他当年对于“现代社会”的变化带来的感受与我们当下对现代社会的感受是相似的。

哲人在这本短小的书里有很多提法非常朴素,发人深思,读的过程中常常令我停下来,对照回想自己对于某事的不自察的观点,读完后感觉自己变得诚实可爱了一点

一起来看看被罗素碰撞到的话

关于竞争与教育

罗素说

“现代社会的竞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存竞争,因为大部分人都能吃得饱穿得暖,不至于生存受到威胁。所以我们面临的竞争,其实是关于成功与否的斗争。”

“社会之所以偏重于竞争是因为文化水准普遍低落,普罗大众无法领会灵智方面的乐趣”

“教育素来被认为是用以训练一个人的享受能力的,这种享受是指全无教育的人所无法领略的,比较微妙的享受”

我的感悟

原来在100年前的人们也已经生活在“高度且单一”的竞争压力之下,追逐金钱名利,整个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过于狭隘。

“成功”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是种进步。

对于成功的定义如此狭隘,罗素认为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缺乏乐趣,这竟然是文化水准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是用以训练一个人的享受能力的”——我从未见过这样对教育的定义。读到这句话时心头一颤,我们受教育了这么多年,享受能力提高了吗?

关于烦闷和无聊

罗素说

“烦闷的特色之一是眼前摆着”现状“,想象里又盘旋着”另外一些更愉快的情状“,二者形成对照。”

“无聊在本质上是渴望发生些什么,而并不一定是发生愉快的事情,只要让人觉得今天和其他日子有些不同就行。”

“一切伟大的著作含有乏味的部分,一切伟大的生活含有沉闷的努力。一切最好的小说都有沉闷的篇章,一本从头到尾光芒四射的小说,几乎可断定不是一部佳作。”

“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是幸福的基础。这种能力应当自小培养”

“凡是兴奋的,同时不包括体力运动的娱乐,绝不可常有。刺激在本质上属于麻醉品,使人的瘾越来越深,而兴奋时间的肉体静止是违反本能的。”

“某些美妙的事物,没有相当的寂寞单调就不能享受。”

“若过着一种心思散漫纵情佚乐的生活,一个青年人的头脑里面就难于孕育有建设性的目标。因为在此情形中,他的念头所贯注的将是未来的寰宇,而非遥远的成就”

我的感悟

罗素说的烦闷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无聊

我们都无聊过,无聊的时候觉得身体和心灵分家。

手里刷着抖音心里想着这样真挺无聊的

眼里看着剧集心里想着这样真挺无聊的

有时甚至躺在沙发上脑子昏沉沉的心里想着这样真挺无聊的。

一直以来我认为无聊是因为没有意义,但罗素认为无聊的对立面不是有意义,而是兴奋。

兴奋和无聊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这意味着我们感觉无聊时,正确的做法也许不是去寻找刺激物,而是让自己心静下来。

刺激是一种麻醉品——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如此容易神经衰弱了。我们大部分时候的休息都献给了电子视频,这就是罗素所说的“兴奋时间的肉体静止”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那些看上去获得成绩的人都始终活在一种兴奋雀跃的状态下,似乎总在兴致勃勃地干那些他们擅长或喜爱做的事。

而罗素想告诉人们,努力往往是沉闷乏味的,且沉闷乏味的基调才允许我们为长远目标而前行。

基于此,我突然想到往往在遇到一些挫折时,更容易看进去一些文字,思考一些问题,做出一些行动,也许正是因为在遇到挫折后,心中的浮躁褪去,不去寻求眼前的刺激,转而能转向对我们真正有益的事。

关于疲劳

罗素说

“疲劳大部分是由烦恼而来,而烦恼是可用较为高明的人生哲学和较多的精神纪律来免除的。多数男女极缺控制思想的能力,即不能在对烦恼之事无法可施的时候停止思想。比如把工作上的烦恼带到本该专心休息的床上。”

“在适当的时间思索一件事情,而不是在任何时间胡思乱想,培养一副有秩序的头脑,对于幸福和效率两者都能有惊人的作用。

“现代生活里的疲倦,往往属于情绪方面的,纯粹的智力疲惫,如纯粹的肌肉疲惫一样,可因睡眠而获救济。”

“烦虑是恐惧的一种,而一切恐惧都产生疲劳。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学会处理恐惧,就会发掘日常生活的疲劳大为减少。”

我的感悟

生活在城市里的男男女女,大概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工作很累吧,因为工作压力大或工作强度大,我们为此生出很多烦恼,觉得身不由己,犹如困兽。

我们把自己的劳累自嘲为“成年人世界的不易”,

然而很少有人下功夫去培养自己的精神纪律,让自己的头脑有秩序地工作。

我读到此处时觉得很受触动,把这一点分享给李先生,可是李先生一脸苦笑地望着我说”这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做不到啊“

是啊,精神纪律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似乎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大脑呀。明明知道自己应该抓紧时间睡觉,醒来再想自己的项目/谈判/教案,可是大脑就是不听使唤怎么办呢?

这就是精神纪律,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管理大脑,严守精神纪律,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

关于加强精神纪律,罗素给出了一个自己的方法——用意识影响潜意识

这几年心理学普及发展得较快,我们常常听到潜意识是如何庞大,潜意识如何操控我们人生的论调,然而,深问一步:如此强大的潜意识来源于何处呢?怎么产生的呢?我们怎么操控呢?

我特地查了潜意识的形成,主要由四个方面形成:

1、天生带来的潜意识,主要来自基因进化遗传

2、反复的信息明示或暗示输入,青少年时代是形成潜意识的高峰时期。

3、创伤沉淀。

4、意识中的某些不被允许的东西被压抑进潜意识

罗素就是用以上4个渠道中的第2种方法,将合理的观念埋藏入潜意识,一旦信息被植入潜意识,潜意识就会不自觉地为我们工作。

罗素的做法:

“最好的方法是聚精会神,竭尽所能地聚精会神地把问题思索几小时或几天,寻到正当的理由,把各种可能的坏结果都想清楚了,把自己可以做什么都想清楚了,这种办法可能需要重复几遍。”

他还举了一个小例子

比如他要做一篇文章,以前可能会用一周的时间连续想着这件事,后来他只用几个小时非常专注地思考该写什么,然后便把这事丢到一旁,把自己的时间完全用在做其他事情上,一周后他再来写文章便水到渠成。这是因为在他用意识做其他事的时间里,他的潜意识在努力完成这篇文章。

对于这个提法,我想到小时候背诗文,我总要先提前2天聚精会神地读几遍诗文,然后过几天再背就会容易很多,这大概也是因为潜意识发挥了一些作用。

这个方法对我们来说,最实际的用处还是处理恐惧。

当我们用清醒的意识去分析令我们恐惧的事物时,我们若能做到专注或重复,那么那些明智的道理和举动会植入潜意识,久而久之,我们会被那些深思熟虑过的道理反作用,离精神纪律更近一步。

关于舆论

罗素说

*一般而论,除了专家的意见之外,大家对别人的意见过于重视,大事小事都是如此。

*一个人对公共舆论的尊重只应以避免饥饿与入狱为限。如果逾越了这个界限,便是自愿对不必要的专制屈服,也扰乱自己的幸福。

*真正的漠视舆论是一种力量,同时又是幸福之源。

*幸福的要素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必源于我们自己的深邃的冲动,而非源于做我们邻居或亲戚的偶然的嗜好与欲念。

我的感悟

似乎中国人更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于我自己而言,我能觉知到自己对于他人意见的在乎,这种在乎似乎是根深蒂固的,似乎是从记事起就跟随着我。

有时会羡慕那些独树一帜的人,心里暗自揣测同样的情形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需要准备出多大的勇气能量才扛得住。

在乎他人意见的人更容易留给人善解人意的好印象。

可是善解人意这个优良的品质意味着需要在乎他人的意见。

也许正因如此,我曾经困惑如何做到平衡。

今日再度思考这个话题时,发现想明白了许多。

首先善解人意是好的,但善解人意不是我的人生目标

其次善解人意不代表要赞同他人意见,更不代表要忍耐委屈。

我们用言语或行动给与他人宽慰的同时,必须提醒自己精神自由没有负面情绪产生。如果一旦发现自己有负面情绪产生,那应该优先处理自己的事。

再次我们对于善解人意的在乎,也许只是恐惧的包装品,其实是恐惧失去他人认同的自己是否够笃定

关于向外看

罗素说

“我们所需的不是那种自制,而是对外界的关切。一个只顾着追逐自己德性的人,用了有意识的克己功夫所能做到的行动,在一个关切外界的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

“克己说包含着自我与世界的对立,当我们真正关切身外的人或物时,这种对立便消灭了。”

我的感悟

在这个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我们要内观冥想,要向内看。

张德芬的那句”亲爱的 外面没有别人 只有你自己“ 引领了很多人开始内观。

我记得我最初接触瑜伽冥想时,确实感受到了一种轻灵的舒畅感,有一段时间,我痴迷于冥想禅坐,坐等那种身体没有边界感的轻松。

然而,内观冥想只是一种修行手段,不该成为我们的目标。

生活在世界上,我们真正不可失去的是对世界的关注。

要做到关注外界是难的,比如很难做到真正倾听朋友的诉说,比如走在马路上,很难做到看周围的环境,因为这一切似乎与我们没有关系。

而我们出生时其实是带着对世界的好奇的,只是逐渐这些好奇被束缚了,时间久了竟然消失了。

在这个高度复杂合作的社会里,想要没有束缚是不现实的。

如何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关注外界,我认为只要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便已经开始关注了。

比如从不关心政治的我,以前如果听到家里播国际局势便会抵触,但现在不会了,尽管我不会去研究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局势,但是心里明白这是我生活的地球上正在发生的一件大事,它影响着千千万万的百姓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油价,这便是一种进步了。

所以向外看,向外碰撞,是我们值得拥有的生活姿势,也是获得幸福的要素。

“自己”这个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你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山本耀司的这句话想表达的也许和罗素所说的向外看是一个意思

如果罗素生在当代,他也许会再写一本书,告诉大家“亲爱的,自己不在别处,推开窗,便是自己”

简葵0703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幸福之路》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