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小结与感悟

一、初读印象

第一次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在研一时,读完后觉得相当震撼,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身心灵话题,书中抛出的理论犹如一个新大陆打开了我的视野。

当时我最受触动的句子是

“ 如果你从来没吃过冰激凌,你会对冰激凌有渴望吗?”

是啊,这意味着所有我们渴望拥有的东西都是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呢!

如此简单的逻辑,居然鲜有人发现,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事。

当年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痴迷过一段时间身心灵。我拿着张德芬的黄庭禅坐练习,我试着给老弟全身放松试图让他体验到冥想的感受,我看其他身体和心灵相联结的文章,但后来我逐渐感受到了阻碍,因为我发现身心灵的终点太虚空,让我无法在现实的校园生活里找到积极的力量,所以停止了探索。

而今,相隔10年有余,在接触了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后重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再度觉得收获满满,这本书真的是经典之作,它把很多心理学知识穿插在故事中,且逻辑紧密,让人可以从众多的心理学理论中穿出一条完整的线来理解我们的身心灵。

二、作者张德芬简介

作者张德芬,被誉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个人成长作家,她的代表作有《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最经典的莫过于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以深入浅出的笔触描绘揭示出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原因,带领很多人对生活态度有了积极的转变。

三、书中最有名的金句摘录

亲爱的 外面没有别人 只有你自己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如果你从来没吃过冰激凌,你会对冰激凌有渴望吗?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 我的事 他人的事

为我们的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

在我们每个负面的情绪后面,都有一个支持它的思想

四、读书感悟

这本书其实只论述了1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找到真我。

(一)真我的意义所在

我们每个人追求的东西都是有共性的,无论你追求的是家庭幸福美满还是事业有成,是建功立业还是本真潇洒,所有我们追求的东西都可以归结为”喜悦 爱 和平”

书中那个经典的逻辑问题“ 如果你从来没吃过冰激凌,你会对冰激凌有渴望吗?“揭示了一个被我们忽略的答案,那就是我们人人追求的“喜悦 爱 和平”是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是我们的本质。

这便是真我所在,真我在我们还是胎儿时便已存在,那时的我们是“喜悦 爱 和平”的化身,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我们的真我逐步获得了身体、拥有了思想、情绪、角色、身份等,这些真我的外壳越爱越重,阻碍了我们获得原本拥有的“喜悦 爱 和平”

所以,寻找与真我的联结是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的课题,真我是我们享受人生、摆脱痛苦的终极答案,这便是真我的意义所在。

(二)我们是如何失去与真我的联结的?

这个问题我在阅读完整本书后一直困惑不已,我们与真我的失去联结是如何发生的呢?

书里说到真我之外是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角色、身份等,由于我们人的本能会时刻追求存在感,也就是“自我感”,所以当我们与真我切断联结时,便会通过身份 情绪 思想等外在事物的认同感获取能量。这些向外发展寻得的“自我感”都是“小我“,是阻断我们与真我联结的“小我”。

可是,我们为什么会与真我切断联结呢?源头在哪里呢?我反复翻阅本书,试图找到答案。

然而就在一瞬间,我突然领悟了。

这是人生设计的微妙之处,婴儿在降生之初,便经历了潮湿阴暗环境的挤压,与提供生命源头的母体分离,这种创伤和惊吓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生命旅程起点经历的。

我们来到世上,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课题。

生命赋予我们身体、思想、情绪等来丰富我们的人生,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穿过身体、思想、情绪等联结我们的本源。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面临的课题,所以人生才会丰富多彩。

(三)如何与真我联结?

作者用一张图便给出了答案

要穿过身体茧层,我们需要学会与身体联结,具体的方式是所有能够让我们专心致志 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助我们与身体重新建立连接。

要穿过情绪茧层,我们需要学会臣服。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必须接受,对于他人和老天爷的事,我们必须学会放手。

要穿过思想茧层,我们需要定静和观想,运用ABC理论来观照我们的思想。

A代表事件,是客观中立的

B代表我们的信念和想法,也就是我们的A的解释

C代表结果,也就是我们的情绪感受。

无论是身体层面,还是思想和情绪层面,冥想都是很有裨益的一种练习方式。只是鲜有人真正去实践。

(四)洞察自己的人生模式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类似这样的体会

我们与A之间发生的事件在于B之间好像也发生过。

或者A事件发生后带给我的感受和B事件很相似,但又说不上来哪里相同。

当我们重复经历类似事件时,这说明这背后隐藏着我们的人生模式,尤其是人际关系方面。

所谓人生模式,其实是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人在遇到同类情境刺激之下,会无意识地做出同样的反应。

我们拥有很多优秀的人生模式,同时,也会拥有很多错误的人生模式。

洞察自己的人生模式,就是要意识到我们潜意识里存在的错误的行为模式,然后改正它,让我们走上正确的路,免遭痛苦和折磨。

人生模式的形成与我们的情绪有着深厚的关系,是有生理依据的。这是我读本书后薛收到的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人生模式的形成源于我们对某种情绪的需求,为了让这种情绪再次到来,我们以终为始地策划了情境,而不是先出现情境,再出现刺激,再出现反应。

这简直是个巨大的自我欺骗。

比如我们曾经经常受委屈,那委屈的情绪对应的神经感应器会逐渐强大,并产生饥饿感。

即便我们离开了委屈的场景,由于这种饥饿感的存在,我们会再度反向唤醒场景产生委屈的情绪。

这是个多么可怕的逻辑!

而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拥有这样的逻辑。

我读书的过程中觉察到自己身上的一些人生模式。

比如我容易有牺牲自我的人生模式,这与我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我很小时候便潜移默化地告诉自己要帮爸爸妈妈挑起家庭重担,习惯性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一切以大家为重。这在长大后当我与人相处时,也会习惯性地成全他人,但其实很多时候胸口是有闷闷的感觉的。

所以事实的真相并不是总有需要牺牲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而是我自己创造了这些牺牲场景,而这一切居然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需求!

再比如我很和善,也拥有很多友好的朋友关系,但是真正走得特别近的朋友却不多。这一点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经常告诉我,我不能和身边的小朋友比,我和他们的处境都不一样。这种孤独感一直存在在我的潜意识里,每当我遇到新朋友,即便谈得很投机,却总有另外一个声音告诉我,我和ta不一样,我不能和ta比。

这些都是隐藏在我们潜意识里的人生模式,看上去我们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但其实这些人生模式是固定的,犹如设定好的程序一样主宰我们的生活。

所以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模式,破除这些情绪带来的虚假的需求,对我们有重大意义。

(五)其他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老书,最大的意义是能带给我们反思自我,重新认识自我,学会找到真我。

书里提到的马车模型、人生模式、真我能量图都是自我认知的绝好工具。

除此之外,这本书对我们如何教育孩子也有启发。

正是因为我们理解了真我的重要性,所以在为人父母时,才会懂得如何保护孩子的自我,尊重孩子的情绪需求,保护孩子的能量,引导孩子观照自我,让他们在联结真我的道路上少走一点弯路。

为人父母者,当我们与自己的真我每走近一步,我们的孩子和其他家人就能多受益一点。

遇见未知的自己

这是生命中永恒的话题

不必担忧路漫漫

因为

爱 喜悦 和平

一直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始终可以

遇见更好的自己

简葵0703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小结与感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