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 -家会伤人?真的吗?

一、初印象

《为何家会伤人》,这是2022年读的第二本书,读完后对为人父母有了新的理解,最深刻的感受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书中给了大量问题父母的例子,读完有些压抑。但也很庆幸自己读到了此书,它为我未来面对下一代时有哪些don’ts给了清晰的指引。

总体来说,读书即思考,思考就有裨益。我相信当我读完50本心理学书籍时,我会对很多问题有更加清晰和确定的认识和观点,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

二、武志红简介

武志红,男,出生于河北,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心理咨询师、作家。著有《活出你的小宇宙》、《解读“疯狂”》、《为何家会伤人》、《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解读绝望》、《身体知道答案》。

网络上对于武志红老师的评价比较具有争议性。作为一个阅读他首部作品的读者来说,我的感受是他的书比较亲切可读,书里提到的观点有启发性,能帮助我对身边看到的家庭问题加以思考。另外他并不避讳提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这一点很少见,比较佩服。

今年走马观花地学了心理学的课程,发现心理学有很多流派,不同流派看待问题和解释问题均不同。我想所有的流派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要能让人走出问题,走向美好生活,就都是好的流派。

三、核心观点

本书讲解的所有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是婚恋关系与亲子关系的关系
2是亲密关系中感受与事实孰轻孰重
3是父母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分离

(一)婚恋关系与亲子关系的关系

1、婚恋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复制

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婚恋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复制
为什么呢?

书中认为每个人一生会经历两次“诞生”,第一次是婴儿出生,第二次是恋爱。而亲子关系是注定的,而恋爱关系则是我们自主选择的。我们在恋爱选择时会为了得到治愈无意识地选择我们的理想父母。但理想父母和现实父母是不一样的。所以婚恋关系不是简单的亲子关系复制。

作者的这一观点个人觉得不够严谨,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说,我赞同一个人同父母的关系的确会影响其选择伴侣,其实这个观点很自然,因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就是和父母的关系,所以亲子关系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是最深厚的,那自然会影响到婚恋关系的选择。

2、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

鉴于亲子关系与婚恋关系的紧密影响关系,作者提出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在一个家庭体系中,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

这一观点在近几年内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在读本书前我也有这个概念,但本书让我了解了这一观点背后的原因。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3~6岁是幼儿的“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

“要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父母都爱孩子,但他们同时又深深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配偶的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懂得,尽管异性父母如此爱他,但强大的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最好的伴侣,而他不过是个孩子。于是,他们会安心地做孩子,享受强大的父母给他们的爱。同时,他们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拢,知道只有变得像同性父母一样,才能赢得异性父母更多的爱。”

倘若在家庭中亲子关系高于夫妻关系,那么父母一方和子女一方都会处于一个不正常的序列中,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孩子会发展为恋母/父情结。这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婚姻生活,也有可能会导致孩子成为同性恋,因为孩子潜意识里觉得征服同性才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

比如典型的婆媳关系矛盾。由于母亲过度依赖儿子,会形成与媳妇的敌对关系。

比如孩子在发现父母关系不和谐时会主动充当家庭的保护神,通过受苦让自己的父母联结在一起,以达到拯救父母关系的目的。

(二)亲密关系中感受与事实孰轻孰重

1、亲密关系中什么最重要?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会形成一个现象场,它就像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坐标系。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困难,是因为我们都是从自己的坐标系出发,去揣测 评判甚至抨击一个人,但被我们评判的这个人恰恰也有一个自己的坐标系,他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想达到家庭和谐的目标,理解和处理感受是最核心的事情。也就是说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

所以感受比事实重要。要想理解对方,就需要放下自己的坐标系去评判对错,尝试着以对方的坐标系去理解他的感受。

2、家庭关系中的运行规则

书中把一个人的关系分为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两种。
个人领域包括配偶、亲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
社会领域包括同事、同学、同乡等,最典型的是工作。

这两个场景的关系所遵循的运行规则是完全不同的,但我们常常分不清如何区分工作和家庭场景的运行规则。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合作控制征服。
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如果把工作中的权力规则带回家中,那家中就无法达到珍惜效果,亲密关系会变得一塌糊涂。但很多人都是把工作中的一套带到家里处理问题。

常见的对待家人错误的行为是出主意、揣测、评价。
比如家人一倾诉,就给对方出主意,阻止对方倒苦水;
比如依据看到或听到的部分信息,在不和家人沟通确认的情况下,直接揣测下结论推理这就是全部事实;
比如看到家人经常做某事,就认为ta很喜欢做某事。

3、如果家人感受不受重视,会造成什么后果?

(1)感受是否被看见是精神分裂的源头

对一个人而言,最可怕的是,他最为重要的感受,却被周围人纷纷说,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是相反的样子。

当一个人的真实感受向家人诉说时,无法得到认可,他会向外界诉说
但如果外界也告诉他向他施压的人是爱他的,否认他感受的合理性,那这个人的真实感受只能被驱逐到内心的一个角落,与外界告诉他应该成为的样子共存,这样就造成了分裂。

所以精神分裂的源头是一个人的真实感受没有被看到,并且被告知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是相反的样子。

(2)感受是否被认可是一个人自信与否的源头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就是依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事物,如果一个人不依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事物,那与之相对的就是依据他人的言论和感受。

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被家人尤其是父母的认同,那ta长大后就容易变成一个拥有外部评价体系的人,一个拥有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很难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所以,如果我们想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拥有内部评价体系的自信的人,必须学会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感受。

(3)感受被否认容易沦为迎合者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一直追寻得到父母的爱。如果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孩子冷漠和关爱缺失,越冷漠越缺失孩子会一直想方设法得到父母的关注。

在这种追寻得到父母爱的过程中,孩子容易过度牺牲和奉献自己,放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迎合父母向其传导的评价标准。

由于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模式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这些已经形成迎合者的心理机制的孩子长大后在面对他人时,会无意识地陷入迎合模式。

迎合模式不仅仅会忽略自我,还会令对方产生愤怒和不适,想要逃离迎合者。

(三)父母该如何面对孩子一生的三次分离?

书中认为人的一生有3次分离。
第一次分离是出生。
第二次分离是3岁前与妈妈的心理分离。
第三次分离是与家的分离。

作为父母,如何面对这3次分离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1、第一次分离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胎儿出生时经过漫长的挤压,且与提供自己生命源头的母体分离,这是一次惊恐的体验。所以出生后母亲需要给与婴儿无限的呵护,拥抱婴儿,给婴儿关爱,婴儿会再度觉得和母体融为一体。

婴儿时期,妈妈的爱和关注就像是一面镜子,婴儿拥有这面镜子,就能看到自己的存在,如果这面镜子不长打开,婴儿就会失去存在感,会花费力气讨好镜子,促使镜子打开看到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在婴儿时期,妈妈全然的关注和爱非常重要,婴儿能感觉到自己一直存在。反之,婴儿长大后会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因为别人的认可会让他有存在感,别人不认可,他会失去存在感。

2、第二次分离是一生中最关键的分离

第二次分离是幼儿在3岁前经历的阶段,幼儿逐步意识到自己是自己妈妈是妈妈。

如果妈妈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同时又不会过度插手帮孩子完成事情,那么幼儿心里有了这个安全岛,会放心地四处探索,因为他们深信,当自己遭到新的挫折时,强大的妈妈会及时地出现在他身边。这是实现了成熟分离。

与妈妈的心理分离会有3种结果
(1)成熟分离:幼儿内化了妈妈的形象,有了自己。但幼儿有了自主性,他形成了主动、积极探索的特质。

(2)拒绝分离:如果妈妈不愿意与幼儿分离,或错误地什么都替幼儿做主,从而阻碍了这个心理上的分离过程,那么,幼儿就会形成依赖症,现在,他特别依赖父母,长大后,他会依赖别人。

(3)单纯分离:妈妈不理解甚至根本缺乏理解幼儿的意愿,也拒绝与幼儿分享他探索世界的情感和体验,那么,幼儿就会陷入孤独症。他可能会极度自恋,也可能会患上孤独症,也可能会对物质过于依恋。举个例子:如果幼儿在3岁前母爱的累积不够,孩子会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非常执着,长大后会演变成对有形有质的物质载体痴迷执着,比如卖肾买Iphone。

3、第三次分离:与家的分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与家的分离模式有3种
(1)成熟分离:爱家,但又喜欢独立。
(2)拒绝分离:恋家,无法独立。
(3)单纯分离: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

如果家长过度溺爱孩子,以爱之名,要求和孩子黏在一起,其本质是“我需要你,所以你别离开我”。这是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只是包装成爱的礼物,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有的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思想上放弃成长,停留在依赖父母的阶段。这就造成拒绝分离。也有的孩子会抗拒父母的约束,这就造成单纯分离。

比较典型的现实问题是青春叛逆期,家长往往过于焦虑。从人生成长的阶段来看,青春期是一个人脱离父母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自我的必经阶段,这本身一个矛盾共存的阶段,叛逆才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

如果孩子在青春期没有叛逆,其实情况并不乐观,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出色地完成老师和家长交给他的任务,但却表现得比较麻木,对很多事情都缺乏欲望和追求,这对孩子将来的生活影响是深远的。

四、小结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比较叛逆的视角让我们审视自己的家庭关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和尊重父母都是不容置疑的传统美德,很少有人能公开发表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经历的痛苦,正因如此,有很多人在本书中找到了共鸣,这是这本书的成功之处。

作者提出的很多家庭关系反例能给所有父母 所有子女一个参照物,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情绪反应有更合理的解释。也能为我们面对今后的生活带来新的理念指导。这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当然,我依然坚信家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温暖的港湾。这个温暖的港湾势必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往往是集体无意识的大环境下发生的,我们即便看清了父母身上的问题,也无法苛责他们,因为他们也是这样被教育的。

对于家庭中的亲密关系,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我们每个人对家庭亲密关系多一些知识储备,我们的下一代就能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此不断进步。

家,值得我们为此付出。

简葵0703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