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读书笔记

设计思维和规划思维的区别

规划思维认为人生是一项工程,从头到尾的每个细节都可以提前想好,只要找到目标就要坚定地完成。比如有很多人希望当医生 律师,但实现后又觉得单调重复,想放弃又可惜,不放弃又不甘心。没有实现愿望的人们也容易出现按放弃可惜不放弃不甘心的状况。这就是规划思维下的人生。

设计思维要求我们像产品设计师一样,用动态的目光去解决人生阶段的问题。重新定义问题,找到尽可能多的选择,然后选择一种快速尝试。用设计思维帮助我们打造一种有意义的 快乐且充实的人生。

如何用设计思维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

如果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需用两个步骤来评估。

步骤1:识别重力问题。

重力问题就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设计师来说,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面对重力问题,优秀的设计师都会坦然接受,接受现状是一切设计的起点,人生设计也一样,起点不是你希望达到的位置,也不是你认为应该所在的位置,而是当下所在的位置。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困扰我们的问题是重力问题呢?这需要自己好好梳理分辨一下,我试图拿出一张白纸,写下我的困扰,发现我只写下了6条,而这6条中有4条其实都是一个问题,极其聚焦。

步骤2:用仪表盘检测。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生活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书中提供了一个叫做仪表盘的测试工具,由工作 娱乐 健康和爱四个要素组成,每个维度给出一个综合满意度。

比如工作,评估一下自己在工作中的投入,哪些能带来回报,哪些不能,有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开不开心,是否有成就感,收入是否符合期望,给出一个综合满意度评分。

比如健康,包括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

比如娱乐,要把工作之外的娱乐活动记录下来,看看有多少活动是为了追求乐趣而不是追求价值

比如爱,包括对伴侣对父母子女对友人,梳理一下自己给出多少,能感受到多少

对这四个要素进行综合评估,就能客观看出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生活的幸福感来自这四种要素的平衡。如果一方面缺失,其他方面再强也会极大影响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但完全平衡也不可能。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最在乎什么。

清楚自己最在乎什么至关重要,因为人生的选择没有对错,只要自己满不满意。

人生各个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是一个过程,不可能存在一个“一揽子”计划,一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然后就高枕无忧了。

前面提到的规划思维就是想一下把人生规划到底,最后可能就是陷入各种困境。而设计思维要求放弃终极解决方案,把发现问题 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作常态。

读到这段时,我把工作维度做了进一步拆解,拆解为收入 价值 尊重 氛围四个维度,问题凸显得更加清晰了。

如何用设计思维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

上大学的时候听讲座,记得当时的讲师说有很多人都是毕业之后很多年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当时我很惊诧,觉得这样也未免太悲哀了。然而自己已经经历的人生告诉我这就是事实。

当我们问你想要什么时,大多数时候我们想到的是金钱 名誉 地位 影响力,因为有了这些就能改善生活。而这些都是需要积攒的势能,但如何持续,如果链接到某种宏大的意义,则能持续得更久从而积攒更多的势能。

书里提到的工具是美好时光日志,记录自己的能量波动和心流体验。

能量波动是指做任何事都需要消耗能量,但不同的是,有的事情做完后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能量。而有的事是需要一直咬着牙才能坚持做完,做完后也没有获得能量。以此为标准,记录每天让自己获得更多能量的事件。(回想起自己近一年的工作状态,我能够获得能量的事件极少,似乎都是来自团队内部,组员的欢乐和归属感提升能给我带来能量)

其次是心流体验,是指沉浸在某种状态中,感到时间似乎停止的状态,或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并感到兴奋。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可能进入心流状态。(近2年内我在工作中几乎没有这种状态,在跑步时则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哪些事情能让给自己带来更多能量或进入心流状态呢?演讲、运动、画画、写文章、分析数据、团队建设、一对一谈话

如何用设计思维给自己的人生设计更多的可能性

一个产品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通常会设计很多个版本,然后挑一个最优版。如果用设计思维来设计人生也一样,需要同时设计很多个版本,然后挑一个最适合自己的。

现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我们不但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要迎合市场的需求,做有价值的事。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当遇到困境时,我们没有必要一条路走到黑,要在心里知道人生还有很多其他可能性。

怎么设计更多可能性呢?书中提到了3个版本的奥德赛计划。每个计划5年为周期。

版本1:你现在能做什么?(从学业务做起)

版本2:如果现在的事做不了那你想做什么?比如哪天你所在的单位或行业黄了,你想以什么方式谋生?(第一个念头是教育咨询行业)

版本3:你想做什么都可以时你想干嘛?(第一个蹦入我脑子的念头居然是开一个幼儿园,吓我一跳)

设计好三个版本后,接下来做的是原型设计。原型设计就是尝试做一些事情,从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来试错来调整计划。比如想开咖啡馆,可以采访3个快乐的店主和3个愤怒的店主,了解他们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自己会怎么应对。(原型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链接到这些人,如果没办法链接到,间接说明自己对该领域并灭有真正的向往和兴趣)

如何用设计思维做到对失败免疫

面对小的失败,把它看作是成长进度的真实反馈。

如果你做了一个产品,用户给你的产品一些负面的评价,这时候一个优秀的产品设计师不会把这些负面的声音当作打击,而是当作改进产品的抓手。一系列的小失败可以帮助自己更快迭代。

面对大失败时,要把人生当作一个无限游戏,所谓无限游戏就是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比如考试取得100分是个有限游戏,因为你不会一辈子去考试,而了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一个无限游戏,因为每个人都能活到老学到老。

失败的重构联系一共分为3个步骤。

步骤1是记录失败

步骤2是对失败分类,看看失败是由低级错误导致的,还是由自身弱点导致的。如果是低级错误导致的那就改正。如果是自身弱点导致的那就尽量避免接触这类事情,而不是想着如何改正,因为人的天性很难改变。

步骤3是分析蕴含成长机会的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还有哪些改善和提高的余地。

小结

最核心的观点是:所有无法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是需要被接受的客观事实环境。

最有启发的观点是:人的一生是个无限游戏,永远都可以选择主动学习了解这个无限的世界多一点

最有指导性的观点是:为自己的人生设计不同的版本,不必一条路走到黑。发现了问题,分析问题,定义问题,应对问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