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读书笔记_悲凉与暖阳

这是一部悲凉的小说
犹如深秋夜里的凉,从指尖漫入全身。

这是一部温情的小说
仿佛双手端着一碗汤,钻进冬日射进家门的暖阳中一样,影子中也冒着热气。

《第七天》,我在机场无意间翻阅了这本书,第一页便被吸引,也许是作者描绘的浓雾锁住城市的容貌画面吸引了我,我很好奇作者最终描绘的浓雾背后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好奇已经死去的主人公会如何回望他的一生…

主人公的一生轮廓
小说的主人公杨飞出生离奇,是即将临盆的母亲在火车上上厕所时生下并掉落到轨道上,被火车上一个20来岁的铁路工人杨金彪捡起来的,靠着铁路工人的邻居李月珍的奶水救济长大,在杨飞大四时,生母终于寻得他,他回到原生家庭,和自己的家人共度了27天后,又回到了彼时已经40多岁的收养他的父亲身边。

杨飞有一段爱情和婚姻,他的爱人是工作后认识的女神,出乎所有人意料(包括他自己),女神居然与他相爱并走入婚姻。然而,两年后二人分道扬镳,女神随另外一位海归博士而去。杨飞此后再未娶妻恋爱。

杨飞40多岁时,养父得了癌症,杨飞卖了房子辞去工作为父亲治病。父亲有一日突然离家再也未回,杨飞寻找他的父亲,无果。
不久后,杨飞在一家饭馆就餐时,饭馆突然火灾爆炸,但杨飞恰巧此时看到报纸上前妻自杀消息,神志恍惚,在爆炸中结束了生命。

死者所见 生者所思
小说的情节其实是有些狗血的,小说描绘杨飞死后7天里的所见所闻,折射出生前所处现实社会中的冷暖,我想余华想表达的应该并不是揭露社会现实,而是想刻画出现实社会环境下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底层民众的一生滋味奈何,生活苦难下的蝼蚁众生所见所感如何,这值得活着的人以此为引,思考生活是什么,定位活者所向。

活者所向,这个话题不分清平贵贱。

一生中的暖阳
主人公的养父杨金镖是个让我泪目的人物。
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自从捡到“儿子”之后,便开启了一段有去无回的生活,日日背着婴儿在铁路上工作,边工作边织毛衣给儿子,和年轻姑娘聊天里尽是儿子的成长点滴,最终爱情和婚姻均与他无缘。

他并非没有挣扎过,而是在舍弃的边缘,在短暂却强烈的心灵折磨后,他选择了彻底放弃其他,抓住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他的儿子,这仿佛是他的生活信念——他要陪伴他的儿子,唯有此,方可安心。

就这样,他真的死心塌地地一直和儿子生活,相依为命,他从心底里认为自己一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有个儿子叫杨飞。在儿子跟随生母回到大城市时,他拿出了所有的积蓄3000元,为杨飞买了一身2600元的西装领带,他一直觉得自己衣食无缺,他带着儿子在铁路旁的小屋里生活的十几年里,一直觉得自己衣食无缺,儿子也是这么认为的。
儿子随生母离去的时候,他高兴,因为儿子的父母在他眼里是“有权势”的人,能够给儿子更好的生活。

当生母对他说谢谢时,他有些窘迫,他说“他也是我的儿子”。

这个平凡的铁路小伙子,在他铁道旁的小房子里,构筑了杨飞一生最美好温暖的生活——衣食无缺,安静美好。

在杨金镖得病要离去的日子里,他说他不怕死,只是怕见不到儿子。
他说他一想到曾经试图丢下儿子,便揪心地疼,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刻,是去寻了当年放下儿子的大黑石头,仿佛那是他曾经掉落的东西,要时不时念想才能将灵魂的碎片捏住,保持完整。

杨金镖像是一个金色的人物,我想到这个人物时,觉得他就像杨飞被丢弃那个早上,阳光打在盖在杨飞身上落叶时的光一样,金灿灿的,我想,杨飞在想到他父亲时,应该也是金灿灿的。

死去的世界
小说里描绘了死后的世界,去殡仪馆火化要排队,分普通通道和贵宾通道,市长火化时殡仪馆戒严,所有火化都推迟了。等待火化的人们在聊他们的棺木,贵宾通道的人说着他们的棺木有多豪华,墓地风水多好,普通通道的人聊着他们的棺木性价比有多高,交流着去哪里买其实更划算。

在死去的世界里,杨金镖想念儿子,为了能见上儿子一面,他选择在殡仪馆工作,这样就能在儿子来这边世界时相遇最后一次,见上儿子一面。

小说一开始描述的杨飞死后去殡仪馆排队时,看到的一具骨骼,感受到那是一具悲伤的骨骼,他万万不知道,那就是他一直寻找的父亲。而因为杨飞在爆炸中面目全非,父亲也不知道他眼前的这具行尸,就是日日思念只求再见一面的儿子。

如果没有墓地,则无法下葬,始终飘摇。
“有墓地的人得到安息
没有墓地的人得到永生”

杨飞没有墓地,没有亲人的他应该也不会有人为他送终,他血缘上的一家人,应该也无从知道他已死去。

于是他在死去的世界里成为一具飘摇的行尸。

没有墓地的人会逐渐风干为骨骼,骨骼们微笑和悲伤,一样能感受到。

没有墓地的人们,可以流向“死无葬身之地”。
“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还有一些有墓地的人,也选择了流向死无葬身之地,因为他们今生有未了心愿,在等着活着世界里传来的一个消息,或者见上某个人

“死无葬身之地”
小说读完后,虽然念念不忘,却心中恍惚,作者描绘的“死无葬身之地”意义何在呢?如果没有墓地能得到永生,那人们为何追寻安息?安息之后会开启新一轮的生命吗?

我想安息便可进入下一个轮回,期待未来。
而永生,则带着今生的记忆,不厌其烦地咂味今生。

安息之墓和死无葬身之地,都是一种圆满的安慰,不同形式而已。
安息之墓和死无葬身之地,也可以理解为一样的结局,本质无差。

进入安息之墓的人们,回望一生,未必不孤单,未必心中安定。但一切将结束,将化为空白。
流向似无葬身之地的人们,转身之余,未必无滋味,心中欣慰未必少,他们在这一扇空间里延续了记忆,延续了灵魂,延续了与其他骨骼相遇,这不失为一种“生活”。

其实既已死,任何的横向比较都无意义,多与少,无法存在。
可是,那生者的横向比较又有何意义呢?
多与少的唯一意义,应该只是为了搞清楚自己在哪里,为了理解自己,多与少只是一种科学统计上的信息表达,本无意义。

生者所向
既如此,生者所向是什么呢?

这本书我看完后虽然念念不忘,但心中是恍惚的,因为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或者说不知道自己读出了什么。
所以读了第二遍。

关于生者所向,我心中的答案是爱。

小爱则是爱家人,爱亲朋好友。
大爱则是爱集体,爱城市,爱社会,爱人类,爱生命。

然而爱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一生的旅程中势必有丑恶,有欺骗,有不公。
人、事、物

对于大部分人的生命来说,人的重要性远高于事与物
能做到大爱的人,会通过做事情来表达对社会的爱。

所有的物,除了满足基本的生存之物,其余只是载体,作为表达爱的承载之物。
为自己买一件心爱的衣裳,是爱自己。
为家人做一顿家常便饭,是爱家人。

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生活所需,这也是爱自己和家人的载体所需,同时也为了获取一个社会身份,通过社会属性,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感情。

“爱”是一个永恒的谜题
“爱”也是绝大部分问题的终极答案

让人思绪停留的句子
我不怕死,一点都不怕,只怕再也不能看见你。

我们走在寂静里,这个寂静的名字叫死亡。

我感到自己像是一棵回到森林的树,一滴回到河流的水,一粒回到泥土的尘埃。

“我难过,我想到丢弃过你就难过。”

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你说哪个更好?

他惊讶地向我转过身来,疑惑的表情似乎是在像我询问。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的树叶会向你招手,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他问∶“那是什么地方?”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没有说话,没有动作,只有无声的相视而笑。我们坐在静默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只是为了感受我们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宽广的沉默里暗暗涌动千言万语,那是很多卑微人生在自言诉说。

疲惫的思维躺下休息了,身体仍然向前行走,走在无边无际的混沌和无声无息的空虚中。

父亲的人生回到了我的轨道上,他从此拒绝婚姻。

李月珍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责备我父亲,她说她和郝强生愿意收养我,她觉得我就是她儿子,因为我吃过她的奶。

李月珍问他,“为什么去那里?” 他说“我就想在那块石头上坐一会儿。”

她看着前面渐渐远去的城市,又回头看看二十七个婴儿,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我父亲认为自己一生里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收养了一个名叫叫杨飞的儿子。

简葵0703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第七天》读书笔记_悲凉与暖阳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