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著]
丰子恺[译]
“
世间往往有奇怪的事:有的人你和他长住在一起,保持亲密的关系,然而从来不和他推心置腹地讲真心话;而有的人呢,刚刚相识,就一见如故,彼此像忏悔一样把所有的秘密都泄漏出来了。
”
我已经和朋友说了两三年,“今年一定要尝试读一下俄罗斯文学”。不过,这个“今年”的范围显然非常弹性,“今年”复“今年”,好在总算2021年的“今年”开了头。
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刻板印象,俄罗斯文学在我心中一直非常艰深,厚重,晦涩,总感觉像是冬季的西伯利亚荒原一样令人难以亲近。许多人说某些文读不懂是因为它像名著,而如果所谓的读不懂的“名著”是有一个标准模板的话,那么,在我心里,这个理型一定最接近俄罗斯文学。所以,我常年有着畏难情绪,根本不敢翻开。可见,刻板印象害人不浅。
这本书大概不属于这类“读不懂”的名著的范畴。它非常亲切易读,不出意外,它会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本书。或许屠格涅夫的文学成就根本不需要我这种门外汉来夸,但是我真的非常喜欢这本书。
作为一个读者,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极其美妙的阅读体验,我第一次知道小说竟然可以这样写,或者说,故事可以这样讲。无论是嘈杂的地铁车厢,昏暗的飞机机舱,奶茶店漫长的队伍中,还是自家柔软的沙发,午后闷热寂静的公园林荫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当我翻开这本书,我立刻如同坠入时空机器一般,一秒回到俄罗斯的幽暗密林或是辽阔的草原上,猎人正面带微笑地亲切招呼我,朋友,你来啦,今天我们去某个地方打猎,你看这里,我再给你介绍一个朋友…….
在某一个时刻,我甚至会觉得自己读的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份田野笔记,在细腻的笔触下一切人与物皆是纤毫毕现,每一个细节看上去都如此真实,真实到震撼。
而且,《猎人笔记》里的世界像是没有边界的。在一些故事当中,我总能隐隐约约地感受到边界的存在,这种边界就如同游戏里的空气墙:站在空气墙的边缘,虽然能够看到空气墙之外被程序设计出来的景色,但是走到那里的时候,会意识到空气墙之外是不存在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到达了这个被建构起来的世界的尽头,尽管这个虚构的世界已是如此的丰富,但是感受到边界的那一刻,还是会有点遗憾。
因为,那一刻,“虚构”,“想象”,以及“不存在”等等念头争先恐后地从头脑中涌了出来,如同一盆冷水让人清醒过来,拉回到一地鸡毛的现实当中。正如迪士尼的玩偶的头套绝不能摘下,游戏界孜孜不倦追求着开放世界,翻开书的那一刻其实也希望能摆脱现实和地球引力的禁锢,让灵魂飘然而去某个我从未到过的地方,从未感受过的时代里旅行。
而《猎人笔记》里的世界是感受不到这种边界的,如果不是作者停笔不书,这个世界永不会终止,还有无数的景色在书中的世界铺展开来,也还有无数形形色色的人亟待相遇。
《猎人笔记》里的景色描写令人印象深刻,仿佛跟着猎人一起穿越俄罗斯广袤的土地,经历了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时刻,都是如此可爱。自然有大美,文字也流淌着自然的芬芳。
但是,我也很喜欢写人的部分。虽然译者序在一开始就定调了这是一本“反对农奴制,揭露地主贵族黑暗暴行”的书,这样的评价自然是精准且有高度,但是完全按照这样的视角来阅读,就像是被框入考试重点一样,重要是重要,但是枯燥乏味也是真的。
我其实更愿意描述这本书是一本田野笔记,记录在那个时代之下的众生相,它或许不像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笔记那般追求绝对的真实,但也绝不是将每一个人都安装上“地主”“贵族”“农奴”的简单面具。诚然,“农奴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肯定会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会影响到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只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
有人如鱼得水,发现了制度的漏洞和“真谛”,欺上瞒下玩得顺溜;有人则根本不在乎,天地为枕席,自然中遨游,社会制度于他而言几乎无形。有人在其中被扭曲和异化,比如,切尔托普哈诺夫一方面急公好义乐于助人,另一方面似乎又自傲于自身的贵族身份(虽然已经完全破落)而不愿与所谓“下等人”打交道,最终在这种纠结和扭曲之下发了疯。
也有一些是与社会制度不一定有必然因果关系,仅仅只是因为,他们是“人”,无论是什么地方,无论是什么时代,他们都是“人”。即使现在也并不缺少这样的人:随时随地准备教导年轻人真理之道的中年人;曲意逢迎上位者甚至连自己喜欢某个女孩的心意都不敢表露的年轻人;重度社恐不见生人说话就脸红的家伙;为人谨慎说话玄妙城府极深令人畏惧的人。这些与他们是不是贵族,是不是独院小地主,是不是农奴,都没有什么关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施格雷县的哈姆雷特,他自称是一个怪人。他平凡又不甘于平凡,流俗又不愿流俗,善良而敏感,甚至是敏锐的,他觉察出自己妻子在婚后的憋闷窒息之感,却毫无办法。他上学,工作,结婚,按部就班,却自称“怪人”,而事实上他看起来十分“正常”,正常到有些普遍,十个人里有八九个都是如此吧。
所以,“古怪”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被定义的?虽然大多数人在某种意义上都算是上“怪人”,但是大家都追求和拥护着“正常”。这件事仔细想想会觉得很有意思,这种“正常”与医学上和生物学上惯常以取平均值或大多数而得出的正常标准显然不同,它不是平均值,也不是大多数,却被公认为是“正常”。
从这个角度来说,“异化”被视为“正常”,而“正常”却是“古怪”。“异化”与“规训”之后,所谓的磨平了棱角,才能成为社会中的“正常人”。而且,即使行为按部就班,最好也把脑子里杂草一般的胡思乱想一并割去,不然还是会像施格雷县的哈姆雷特一样,成为一个“怪人”。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和朋友聊到文学作品的阅读时机。她说自己现在读《傲慢与偏见》的时候,已然心如止水;而我当年读《傲慢与偏见》的时候正值少女心爆棚,所以达西先生留在我记忆中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闪闪发光的形象。
这本书或许也是如此,想来初高中的时候应该会有过推荐,但那时候的我或许不太会愿意读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也不想看没有曲折离奇情节的故事。而现在,或许正是一个好时候,我开始热爱大自然,开始能够欣赏静水流深的魅力,也开始不那么叛逆地拒绝教科书的推荐,当然也未必会全盘接受教科书所表达的想法。或许,与书相遇,也是需要缘分的吧。
确实是一段奇妙的俄罗斯之旅,而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开始下一段俄罗斯的旅行。
【Genre You Don’t Usually Read】
END
枯木逢春雷